English

科学发展催开“五朵金花”

2007-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伟珍 我有话说

示范院校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这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和期望。多年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区域办学,有力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立适应区域发展的教师队伍

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教师队

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学院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教师素质提升的办法。

“职业认证和资格考评”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学校新入校教师一律进行资格认证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学校专任教师48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21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3%;硕士167人,占青年教师比例52%;“双师”素质教师310人,占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比例79.5%。

“挂职顶岗和技术服务”提升“双师”素质。学院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到专业对口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同时各系与漳州市多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以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与企业实现双赢。近几年他们承接的农产品综合利用和机械部件国产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省、市课题,陆续取得成果,其中冻干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加大应用技术服务力度,他们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社会提供环评报告,对漳州市环境进行监测及开展项目攻关,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通过“科研带动和联合开发”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十五”期间,该院教师主持、承接各类应用性课题142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省级8项;发表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626篇,其中国外发表31篇,SCI收录35篇;已经完成的有与北京大学化学系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计划基金项目研究。2005年和2006年学院主持3项省自然科学计划基金立项研究,目前主持在研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厅教学研究和人文社科项目6项。

构建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区域发展需求,学院依托省内外百家知名企业,在“教学―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六种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公司”模式。目前学院已建有校内外实训基地200多个。如: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与福建万利达集团、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家燃气协会、食品专业与福建紫山集团等。

“冠名班+订单”模式。学院与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共建“科能班”,还先后与福建万利达集团、福建中集集团等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技能培训嵌入课程+零距离就业”模式。学院与福建生产出口家具行业龙头――福建国辉工贸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体系,聘请国外高级技师授课,培养家具业“零距离”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全部进入国辉工贸工作。与中国IT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合作,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学院在原机械实训与鉴定中心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福建现代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满足学生焊、钳、车等机械实习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进行架桥机、桥(门)式起重机器的设计和生产,并为社会提供起重工、电工、焊工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提供奖(助)学金+优先推荐就业”模式。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如:福建紫金集团的“紫金班”不仅设有奖助学金,而且还承担全部的学费和住宿费;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设立100万元助学金等,学生可以优先选择就业。

“互动课堂+团队导师+创业教育”模式。学院申请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课题“海峡西岸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专项研究高职教育大众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办学盛开“五朵金花”

科学发展推动着漳州职院不断进行区域办学探索,有力推动着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今在学院区域办学方面已盛开“五朵金花”。

学院综合实力发展卓有成效。学院三年来投入近3100万元用于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所有专业均建立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或相关实验室,包括食品工艺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等55个实验室与13个实训中心。在2003年10月省高校基础实验室建设验收工作中,专家组对学院实验室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学院教师专业化水平出类拔萃。2005年在由省总工会、劳动厅、经贸委、科技厅等四部门联合举办的全省性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一名教师获得花卉园艺竞赛第一名并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学院三名教师参加中国电子商务大赛福建省选拔赛,荣获前三名的好成绩,并代表福建省赴京参赛,在全国总决赛中两位教师荣获二等奖,一位获得三等奖。

国家数控紧缺人才培养卓有成效。针对福建省机械、信息、物流、旅游等支柱产业高级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改造、充实、转向,学院形成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物流、旅游等重点专业,满足了地方人才的急需。2003年,学院被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三部委确定为全国90所承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2005年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紧缺人才实训基地,是福建省唯一承担这一任务的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卓有成效。积极探索深层次联合办学模式,校企联合攻关,努力为企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学院先后成立漳州市县域经济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高职研究与评估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科学研究所2004―2005年已完成环境评价项目260项,鉴定项目总投资达29.85亿元;学院“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调查》等多项,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境外合作办学卓有成效。学院不断拓宽办学渠道,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开展合作办学,2006年首批招生101人;与德国工商联合会(BBZ)、德国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等共建中德福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认证中心,利用德方的师资、教材和相关设备,执行欧盟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首先在六个重点专业开展汽车、数控、机电等“双师型”教师培训;与台湾地区有关高校和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在漳州建立全国台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通过与各地台商协会的网络开展业务,为台资企业选送、委托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学生发展卓有成效。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频获佳绩。2004年参加福建省第八届高职学生技能竞赛,冠军及得奖总数均居所有参赛院校首位。2005年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均包揽了三个参赛项目的前五名。2006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学校一名同学获得数控铣学生组第二名的好成绩,是福建省这一项目参加全国大赛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另一选手也在该比赛中获得第13名;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1人获特等奖、3人获一等奖。

回顾过去,漳州职院充满自豪;展望未来,他们信心满怀。院党委书记李斯杰为我们描绘了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蓝图:按照“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争创一流”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致力打造工科特色,力争在三年内使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在总体上位于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实现学院品牌战略目标,使“学校在社会上有声誉,教师在学生中有名望,学生在市场上有地位”,成为区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培训和认证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