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黎秀芳:中国“南丁格尔”

2007-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宗立 特约记者狄春华 我有话说

黎秀芳

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但黎秀芳的人生经历却和南丁格尔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都选择了在她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被视为地位低下的护士职业;她们都曾在战争中护理伤员、救死扶伤,成为战士心目中的“女神”;她们都为护理教育事

业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一生桃李芬芳;她们都终生未婚;甚至她们都活了90岁。2007年7月9日,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在兰州走完了她平凡、高尚而又传奇的一生。

将军门第的“叛逆者”

黎秀芳,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生于南京。父亲黎离尘在国民党政界有“老夫子”之称,中将军衔。1936年,19岁的黎秀芳出于对南丁格尔的崇拜,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国立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学习。翌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学校辗转武汉、长沙、贵阳等地。她边读书边赴战地救护抗战伤员。

“流亡护校”经历三载余,1941年,黎秀芳又一次违拗父亲的意愿,从重庆乘一架便机飞抵兰州,开始她在兰州中央医院的工作。

黎秀芳珍藏有一幅她刚到兰州的老照片,照片上她秀发披肩、高雅端庄,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当时的兰州,居民不足6万人,大多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平房里;路是黄土路,刮风满天土,下雨遍地泥;吃的是黑面馍、土豆萝卜加咸菜。这一切都让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黎秀芳很不习惯,但是,再艰苦的生活、再恶劣的环境,也没有让她退却。她历任兰州中央医院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兰州中央医院收治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难产的孕妇,在病人奄奄一息时,黎秀芳和同事们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母子俩的生命。这一次,黎秀芳领略了当一名“白衣天使”的伟大真谛,也更坚定了留在西北的决心,因为这里需要她。

1947年,黎秀芳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师资进修班毕业后,开始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没有校舍,她们把一排简陋的平房维修整理后就地利用;教材不齐,她们自己动手编写讲义;招不到学员,她们走街串户、动员说服。

终于,拥有5名学员的第一届高级护士班开学了。

而就在此时,父亲接连来信,催她快回南京与家人一道去台湾,甚至派人到兰州劝说她。“这里有我的事业,我不会离开护理工作。”后来,当有人问起这件事时,黎秀芳这样说。

解放后,黎秀芳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护士学校校长。

给学生必上的一课――“保持微笑”

曾任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主任的李树贞教授是黎秀芳的学生,黎秀芳去世后,她不顾72岁高龄,特地从上海赶到兰州,参加老校长的追悼会,送老校长最后一程。

“老校长教给我的,让我一生受用。”1950年到1953年,李树贞在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护士学校学习期间,黎秀芳任校长。

“保持微笑”是黎秀芳给新生必上的一课。她经常说,南丁格尔精神的精髓是什么?就是“爱心”。试想一下,如果连一张笑脸都舍不得给病人,何谈其他?她要求学生们牢记南丁格尔的名言:“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从严治校”是黎秀芳的办学宗旨。李树贞回忆说,她那时是班长,每周给黎校长汇报一次班级工作。黎校长要求她汇报时不仅语言简练、条理清楚,还要能发现问题、会处理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现在很风行,可黎校长在50多年前就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黎校长要求学生言谈举止间有好的做派和气质,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直到现在,我坐椅子都不敢翘二郎腿,几十年来已经养成习惯了。”李树贞说。

“严师出高徒”,黎秀芳的学生遍布全国,而且大多成为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管理的骨干力量。黎秀芳先后担任过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副校长等职。当问起黎秀芳究竟带过多少学生时,李树贞说:“有人统计过,她直接教过的学生有4000多名,但是间接的呢?我是她的学生,我都已经有学生的学生了,你说她的学生有多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看到许多医院的护士文化程度不高、护理技能差的情况,黎秀芳很是揪心,她深知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担当起护理病人的责任。于是,她不顾年迈,和当时国内另外几位护理专家一起奔走疾呼。在她的建议下,1983年,第二军医大学在全军首先开设护理系,办起了五个护理大专班。

巧合的是,第一任系主任正是黎秀芳的学生李树贞。“护理系后来又招了本科生、硕士生。但是不管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我一直沿用老校长的教育理念,对病人要有笑脸,要用爱心撑起护理事业。”

“三级护理”开创我国护理制度先河

1997年5月12日,国际红十字总会电告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黎秀芳荣获第36届“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

英国人南丁格尔是欧美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护士会(ICN)为了纪念南丁格尔,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国际护士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19岁的黎秀芳因为崇拜南丁格尔而考入护校,60多年后,80岁的黎秀芳年轻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成为我军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1997年9月2日,“南丁格尔”奖颁奖大会上,中央领导人江泽民亲手把那枚雕有南丁格尔半身像的奖章挂在她胸前,并向她表示祝贺。望着虽已年届80,却依然一身戎装、神采奕奕的黎秀芳,江泽民感慨地说:“你身体很好哇!你在西北工作了56年,了不起!”

也许,黎秀芳的名字会永远留在中国护理史史册上。全国医院延用至今的“三级护理”理论和“三查七对”、“对抄勾对”操作规程,是黎秀芳和她的同窗挚友、后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的张开秀一起创立的。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极其普通的理论,在50年前却开创了我国护理制度的先河。当年,此理论一经公开,迅速引起国际护理界的关注,苏联《护士》杂志不仅全文转载,一些医院还纷纷按此理论规范自己的护理工作。

由于她在护理界的声望,黎秀芳连续37年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她参与编著了《医院护理技术管理》、《战伤救护》、《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军队医院管理》等七部著作。她还是《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百科全书医学护理分册》等杂志的副主编和顾问。

赤子之心

黎秀芳一生未婚,许多人不理解。黎秀芳说,旧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很严重,女孩子结了婚,就要一辈子留在家里,伺候丈夫、生儿育女。所以那个年代想干点事业的女性,不结婚的不少。当然,今天的时代变了,女孩子再也不必为事业而选择独身了。

黎秀芳一生历经了很多磨难。由于她的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黎秀芳在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她曾经在工厂糊过一年纸盒,也曾被造反派从楼上推下去摔断过左股骨。

对于这些,黎秀芳没有一声怨言,反倒一遍遍写申请书要求入党,直到1978年她两鬓斑白时,才实现了这一愿望。

黎秀芳有68位亲人在国外,只有她孑然一身在国内。她有太多机会、太多理由去国外定居,她的父亲去世时专门留给她一份房产和遗产,可她没有走。

1979年,在美国的家人偶然从《光明日报》上看到了黎秀芳的报道,立即寄来家书一封,催她去美国。在与家人离别整整34年后,1981年,黎秀芳在美国旧金山终于与家人团聚。而在美国的几个月时间里,她并没有完全沉湎于亲人的相聚之欢,而是走访了11所美国著名的护士大学、医院、医护教育和研究机构,搜集了大量资料,记下了详细的笔记。

要走了,母亲泪水涟涟地央求她:“我已经80岁了,你也是60多岁的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咋过?还是留下吧!”黎秀芳也落下了泪,但她说:“不要再留我了,我的事业在中国。有学生的牵挂,有组织的关怀,我不孤单。”听到这话,母亲还以为“组织”是一位无微不至的男士的名字。其实,与黎秀芳一生相伴的,只有“事业”二字。

告别了摩天大楼,回到了黄土地,她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兰州、西安等地作了数十场访美报告,讲世界护理发展的现状,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4年5月1日,黎秀芳突患重病,白细胞数量只有200(正常值5000-10000),全系统出现出血、溃烂、感染等症状,该用的药都用了,但感染还在继续,她已经昏迷。

“黎校长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在生命最关键的时刻,是护理救了她。”现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新说。

由王新带领的专护组严格按照护理规程对病房进行全环境保护,每天用4种方法对病人的口、眼、耳、鼻等进行消毒。10天后,黎秀芳竟然奇迹般地好转出院了,身体上甚至连一块疤都没有留下。

毕竟年事已高,黎秀芳在几个月后又住进医院,直到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黎秀芳拿出平生积蓄的50万元设立“黎秀芳为兵服务奖励基金”,鼓励医务人员努力为兵服务。黎秀芳还将自己所有的遗物捐献给了组织。

黎秀芳一生俭朴,家具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买的,甚至连碗都已经用了几十年。黎秀芳为文职将军,享受专车待遇,但是她从来不因为个人私事用车。

20年前,黎秀芳就和张开秀共同捐款4万元,用作护士班优秀毕业生和医院优秀护士的奖金。黎秀芳和张开秀上世纪30年代一同来到兰州,又都选择了独身,她们像亲姐妹一样整整相伴了50年。后来,这笔基金被兰州军区定名为“双秀基金”,现在已有75人获此殊荣。

黎秀芳还曾给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捐赠10万元,作为孤残儿童的助学基金。

黎秀芳经常把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她甚至还供养着曾经给她做过25年保姆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她对待每一位照顾她的保姆就如亲人一般,教她们学习知识、学习礼仪,到了出嫁年龄给她们买嫁妆。她鼓励年龄小的保姆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其中一位保姆从护士学校毕业后,现在都当护士长了。

黎秀芳没有子女,但是她用自己的爱心换来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享受到了毫不逊色于亲情的人间温暖。(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1997年,获“南丁格尔”奖后,黎秀芳被喜悦的同事们簇拥着《医学人文读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