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让助学好政策家喻户晓

2007-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庆环 李玉兰 我有话说

2007年7月13日,河南许昌举行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咨询会,一位学生在咨询会上向有关方面咨询如何取得“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一些学生和家长还不了解助学政策

7月24日,教育部新闻中心收到一封令人心情沉重的来信,写信人是江苏省淮阴区王营镇月河村村民陶学军。他在信上说,他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考上了大学,集全家之力让他上了学。去年,小的女儿考上了西华大学国际动画艺术学院,但是她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家里已经实在无法为她筹措学费和住宿费,她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获得帮助,最后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前不久,陶学军通过收音机才知道,能帮助他的国家助学政策已经执行多年。于是他赶紧给教育部写信,问去年失去机会的女儿,今年还能不能在国家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再去西华大学国际动画艺术学院报到。

25日下午,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特地邀请了来自天津和河北等地今年被高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长,在现场就国家助学新政策,向教育部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咨询。

来自河北、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的刘峰同学问道:“国家的助学贷款有没有金额上的限制?”

考上河北理工大学的李宁问道:“奖学金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获得?除了家庭贫困以外,还有什么标准?”

从这些同学提的问题来看,他们对国家助学政策的了解才刚刚开始,刘峰和李宁的问题在现场得到了令他们满意的回答。然而,那些没有条件和机会在现场发问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可能仍旧对这一项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同时让家人安心的政策缺乏了解,甚至可能就因为这样而被迫放弃宝贵的上学机会;还有许多学生和家长,虽然知道这项政策,却并不了解具体该如何去操作,结果缩手缩脚,不能彻底地放下心理负担,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大学。

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一直是各类媒体的报道热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密切关注。尤其是今年7月初以来,各方更是加大了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助学新政策,但是从记者采访经历和新闻发布会现场学生和家长所提的问题来看,国家助学的好政策要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国家助学政策辐射到

所有城市和农村

“你知道不知道国家有助学政策,不会让你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

“不知道,我咋个知道哩?我不识字。”上面这段对话,是本报记者在甘肃时的亲身经历,被采访者姚彩英,是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高庙社的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的女儿张宁今年考了540分,报的是兰州理工大学,可家里没有钱,她准备找自己的娘家弟弟借,但是她的娘家弟弟也在供着孩子上学,同样困难。

对于姚彩英来说,广播、电视的报道传达到她那里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报纸和网络了,而事实上,最需要了解国家助学政策的群体就是像姚彩英这样的人。对姚彩英们来说,北京的新闻发布会、网络在线咨询实在是遥远的。直到教育部在甘肃开助学新政策现场咨询会的工作人员敲门走进她家院子的那一刻,姚彩英才知道,自己一直犯愁的事情其实早有了解决方法。

姚彩英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国家助学新政策的受益人群,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可能不都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报纸、电视、广播或者网络这样的媒体,他们最需要的,可能就是有人能够坐下来,面对面地、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仔细地给他们说一说。

教育部日前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和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运用广大群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宣传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政策宣传的重心要下移,辐射到所有城市和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库区、牧区。

请大学生自己做国家助学政策的宣传员

可喜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正在出现。记者今天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行动起来,要求学校每一名学生都要成为国家助学政策的义务宣传员。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李培景介绍,中国农业大学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一直在30%左右,相对较高。新政策实施以来,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满信心地走入学校,农大号召每一名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和回乡度假的大学生成为国家助学政策的义务宣讲员。现在已经有包括68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和以其他各种形式参加社会实践的近5000名大学生,积极担负起了宣传国家助学新政策的责任。暑假前学校专门就助学新政策培训了参加社会实践的骨干,经过培训的骨干,对本班级回乡的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指导他们利用回乡度假的机会,到家乡周边的中学,通过中学的老师把国家资助新政策介绍给考生、家长,解决他们上大学的后顾之忧。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玉霈同学本身就是一名贫困生,自己的学费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他在云南向当地老百姓讲述自己的经历,特别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宣传效果非常好。

曹彬婕也是中国农大的学生,7月28日将到湖南省祁东县进行社会实践。她和她的实践小队队员已经接受了有关国家新政策的培训,她们计划到湖南当地学校进行一个短期支教的活动,针对今年高三的学生,也就是明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们,作一次助学政策的宣讲,让他们放心考大学。

“绿色通道”通万家

还需全社会努力

“入学带张表,无忧进高校”,这是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方式之一。每所高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夹带国家助学体系政策介绍和一张家庭经济情况登记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需要如实填好这张表,到当地的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大学报到,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并办理贷款等各种手续。

但是,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讲,盖一个章并不容易。教育部最近在甘肃、宁夏、河南等地召开助学政策现场咨询会。在咨询会上,有人诉说,盖这个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章,往往要数次奔波于乡里、县里,有时候找不到人,有时候即使找到了人,那人却不了解政策不予理睬。老百姓不知道到哪里去问,才能获得具体的帮助。而有的地方则恰恰相反,不仔细查证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就随意盖章。结果到高校那边,为了把钱真正花在需要的学生身上,又不得不想尽办法多方核对。这样,“绿色通道”在执行时就被添加了一些不应有的障碍。

什么样的状况才算家庭经济困难?才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这个问题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大学所在地的消费水平也不同,没有人能够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填报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到学校之后,才能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申请助学贷款。

另外,考上了军校的学生,还能不能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生长在西部的考生,考上西部的高校,能不能同时享受“志愿服务西部”的相关政策?

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够回答得了的。目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的政策由于存在互不衔接的问题,要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彻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有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国家助学政策的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有越来越多的像中国农业大学那样的行动,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把政策的核心含义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只有如此,才能把这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做到实处,才能真正让每一位贫寒学子无忧无虑走进高校。

只有将助学政策的核心含义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才能把这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做到实处,才能让所有贫寒学子通过绿色通道走进高校。(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