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木石缘”

2007-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礼冠 我有话说

  也许是出身和经历的原因,我喜欢古民居建筑,民居可能屋矮窗小,但大人小孩可以随时穿门过户,谁家的外婆表叔来了,谁家的早熟花生先上桌,谁家

的猫爱偷吃,都知晓。那份情缘,现代城市生活找不着。

我喜欢古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古”,一砖一瓦有历史,一石一木有故事;这些民居“土”,土匠为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花不俏;这些民居“俗”,居住在古民居的祖辈们的起居饮食,穿衣戴帽,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民风淳朴本质,地方特色浓郁。

我不是搞专业摄影的,对摄影只不过爱好。因为走南闯北,看的古民居建筑多了,她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以及发展足迹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一种关注油然而生。从2003年开始,我利用外出学习、出差、旅游、度假的机会,对各地的古民居建筑细微观察,了解琢磨,继而用心、用相机把古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记录下来,以展示古民居建筑的价值,并希望引起人们对古民居的关注。

客家民居离我最近,我从拍摄客家民居入手,再到徽派民居、四合院、窑洞、苗寨、羌寨、藏寨……边拍摄边思考,在对比中寻找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古民居品格。同时也记录一些今天仍生活在古民居的平民百性,记录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平凡的小事。

拍摄古民居建筑是一种既愉快又艰辛的事。近几年,我到过福建、安徽、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山西、四川、江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京、宁夏、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部分民居的“点”,这些“点”大部分在山区、在农村,有些地方没车坐,只好走路、骑马,吃饭、住宿入乡随俗。有些古民居一次能拍成,有些古民居或是天气原因,或是素朴已经消失的原因,只好第二次拍摄,麻烦自然就多。麻烦不怕,最怕遗憾。比如2006年5月中旬,本想到宁夏同心县拍回族古民居,可是,当地的古民居已经被现代建筑所代替,一张照片也没拍,真遗憾。我想,一些古民居因为保护不够。越来越稀少了,如果不抓紧拍点照片,恐怕以后遗憾更多。经过几年努力,自我感觉已经拍了一些,或在一个民族、或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居同类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有一定特点的古民居建筑,可以先告一段落。在朋友的提议下,将一些看起来比较顺眼的照片整理出来编成集子,与大家交流、探讨。

这本《中国古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共收录了13种民居建筑的157幅照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沧桑,以求激发更多的人认识古民居、保护古民居的热情,共同珍惜历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