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资政育人 创造辉煌

2007-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广斌 我有话说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带头人在研究课题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

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不断深化“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研究,不断挖掘其辉煌的历史宝库,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常青树”。

地处革命圣地、坐落在革命旧址杨家岭的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综合大学,其历史始于1937年陕北公学的成立。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校名由毛泽东亲自确定。1943年和1944年,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行政学院先后并入延安大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今天的延安大学已发展为文、理、工、管、医、教、经、法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也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大学。学校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近年来,按照分层次发展、分阶段投入、分类型建设的学科建设思路,制定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重点的学科建设方针,成立了包括中共党史、延安学、陕北文化、陕北能源化工、陕北区域经济、陕北地方病6个研究院在内的20多个研究机构,使学科建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中,延安大学尤为重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使其集中了以高级职称人员为主体的近50人的人才队伍,形成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研究、延安学与延安精神研究、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命和建设研究等具有显明延安特色的研究方向,成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资政育人上发挥了特殊的社会作用,正在为建设“中国具有延安特色的中共党史研究基地”而奋斗。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始于抗战初期,在延安时期就有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党史学科的高校之一。

1937年9月成立的陕北公学,就开办了“高级研究班”,主要研究“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马列主义”等。著名学者何干之不仅给学员讲授“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统一战线”和“三民主义研究”等课程,而且编写了有关教材和论著。1939年7月成立的中国女子大学,在普通班和高级班都开设“中国革命问题”和“中共问题”等课程,高级班还研究“马列主义”和“党的建设”。

1941年9月,延安大学正式成立后,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除专业必修课之外,均开设“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等课程,编写出了《社会科学概论》、《中国现代史讲稿及中国共产党简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新民主主义经济报告提纲》等教材。1944年学校进入新的正规化阶段后,根据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关于“延大的学习偏重政治、经济、文化这三门”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上,除各院系开设专业必修课之外,均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之研究”,开设中国革命史、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论等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在战争环境里办学时,主要开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简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新民主主义基本政策”等课程。在延安重新解放、开始新型正规化教育、建立正规学制后,延安大学研究室招收了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革命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民主主义基本政策,编印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现代史讲稿》、《解放区概况》、《解放区建设》等著作和资料。

在教学和学科建设上,延安大学形成了民主讨论、自由研究、思想活泼、服从真理的优良传统,这对后来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解放以后,延安大学开始收集延安时期的党史资料,积极参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筹建。改革开放之初,延安大学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汇集了一支骨干人才队伍,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和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其中牛兴华的论文《红军东征及其历史意义》1982年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郑生寿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处理对外关系的策略思想》1985年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任学岭、郭必选的论文《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支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牛兴华的论文《试论红军东征和西征在长征中的地位》参加了全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研讨会,马海平在延安时期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尤其可贵的是,在延安精神受到质疑甚至批判的背景下,仵学元、郭必选、任学岭等学者坚持研究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其中郭必选从哲学文化角度研究延安精神,他发表的论文《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杠杆――延安精神的哲学反思》,1990年荣获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呈现出各领风骚的局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以郭必选、申沛昌、刘建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加强了延安精神研究,并在校党委领导下大力开展了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由申沛昌、郭必选、刘建德等人申报的教学成果《新时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践与探索》,1995年8月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7年1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由申沛昌担任主编,郭必选、刘建德担任副主编的著作《中华腾飞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释义》,1994年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由申沛昌等人主编的《延安精神与培养接班人》,1993年荣获全军院校第二次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郭必选的论文《中国精神:延安精神与现代化》,高九江的论文《“延安生活方式”初探》,在陕西省委宣传部1990年面向全国举办的延安精神理论有奖征文活动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郭必选的论文《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延安精神及其创造性转换》,在1991年荣获陕西省纪念建党70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陕西省高校纪念建党70周年学术论文二等奖。

以高尚斌、杨延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努力研究邓小平理论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高尚斌的论文《邓小平的国格论》,在1994年12月参加了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育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学习《邓小平文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1995年荣获全国第四届(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奖。这篇文章的获奖,使陕西省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理论文章实现了零的突破”。杨延虎、高杰作为课题组成员撰写的《黄土高原农业的振兴之路――延安市宝塔区建设生态农业的启示》一文,在1999年荣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此外,杨延虎的论文《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命运的思考》,高尚斌的论文《延安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初探》,在1999年分别荣获陕西省“新中国五十周年与陕西省跨世纪发展”学术研讨会征文一、二等奖。

以刘建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深入研究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其著作《延安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仅是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第一本专著,也是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本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其论文《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1990年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刘建德等与国家教委教科所及有关高校联合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大项目――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其最终成果《中国教育魂――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到邓小平教育理论》,在1999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以高尚斌、高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联系改革开放新时代深化延安时期的研究。高尚斌的代表性论文《改革开放20年与延安时代》、《从延安时期看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兼论创造辉煌的规律》、《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辉煌的基本规律》分别荣获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20年征文一等奖和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七届优秀作品奖。高杰与人合作完成的反映延安文艺运动的电视专题片《长青的五月》,1992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播出后,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全国电视专题片荣誉奖;反映延安时期教育的电视片《民族大洗礼》,1994年8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播出后,荣获国家教委传统教育电视片三等奖、陕西省教委传统教育电视片二等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延安大学更加重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并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宗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学科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2005年7月,延安大学党委决定在原中共党史研究室和延安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党史研究院和延安学研究院,学校聘请中央党校副校长、全国知名学者李君如为名誉院长,聘请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主任杨凤城等全国知名学者为顾问。

中共党史研究院成立后,建成了中共党史研究院网站,充分展示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成就,突出反映研究“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学术成果,集中提供“延安时期”和陕甘宁边区的文献资料服务,大力推动党史党建及延安精神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中共党史研究院成立后,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对全校人才的重新整合,使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校内研究人员达到4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6人,3人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党史系聘为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5人被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同时,学校从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聘请中共党史兼职教授8人。这是一支由中青年、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组成的团结和谐、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队伍。这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有:现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高校“三育人”十佳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刘建德教授;现任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中共党史学科建设负责人,中国现代史学会、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陕甘宁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高尚斌教授;现任延安大学延安学研究院院长,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三五”人才,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郭必选教授;现任延安大学陕北文化研究院院长,延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三育人”十佳教师奖获得者任学岭教授;现任延安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延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教学名师,延安大学首批教学名师,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杨延虎教授;现任延安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延安大学教学名师高九江教授;现任《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高杰教授。

中共党史研究院成立后,以有组织的科学论证为基础,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05年,高尚斌的“延安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经验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任学岭的“陕甘、陕北根据地史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06年,高九江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必选的“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延安十三年与延安学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刘建德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07年,杨延虎的“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研究”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共党史研究院成立后,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更加广泛,资政育人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先后邀请石仲泉、李君如、李忠杰、吴美华等全国和省内的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主动同全国和省内的有关研究机构、学院、学会,如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党史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学会、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建立了紧密联系或合作关系;参加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全国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纪念七大60周年理论研讨会、陕西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成功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为中央领导考察延安“先进性教育活动”一行作了“延安整风运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报告,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承担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主干课、选修课和现场教学课的任务,为教育部等在延安的革命传统教育设计了教学内容并承担了教学任务;向一批又一批来延安的参观学习者作延安精神和“延安十三年”辅导报告,给延安市上至市级领导干部、下至乡镇干部和部队、企业单位作了大量党史、党建和延安精神的学习辅导报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学科建设带头人的带领下,以完成上至国家、下至学校的各级各类课题为动力,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学和延安精神、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研究上,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其代表性专著有:申沛昌、任学岭主编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高尚斌、杨延虎合著的《中国共产党延安时代研究》,高杰、刘建德合著的《扭转乾坤――延安岁月纪事》,郭必选主编的《延安学研究》(第1辑),郭必选的专著《延安精神论纲》,郭必选、杨延虎、任学岭合著的《延安精神探源》,任学岭主编的延安时期研究丛书《延安时期妇女运动史论》、《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史论》、《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等。在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有:高尚斌的《朱德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延安整风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郭必选等人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共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贡献》,刘建德、杜红荣的《延安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高杰的《周扬与〈讲话〉权威性的确立》、《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考辨》、《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人员考订》、《延安文艺座谈会议题形成过程考察》等。荣获重要奖励的成果有:高尚斌的《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弘扬延安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刘建德、杨延虎、高九江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刘建德、杜红荣的《关于在高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思考》,任学岭、杨伟宏的《延安时代与“三个代表”》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史党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处革命圣地的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意义更加特殊和重要。在为建设“中国具有延安特色的中共党史研究基地”与“中国具有延安特色的中共党史资料中心”的奋斗中,在为党和国家资政育人的服务中,延安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必将显示出更加突出的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