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谨防“国学热”变味”

2007-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跃兴 我有话说

在当今文化界,“国学”应该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了。不少专家学者,在文化媒体上,向大众阐释“什么是国学”,“国学有什么用途”,也出现不少的争论,还有的学者举出鲁迅对待“国学”的看法,期望给人以正确对待国学的态度。易中天、于丹的书籍在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高居前列,且市场销售火爆。调查显示,有48.2%的

受访者表示对国学“很感兴趣”。另外,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报道,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各地媒体纷纷开出专家讲学栏目,而出版社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类解读古籍经典的读物。

但是,随着“国学”的文化热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变味的趋势。两年前,北大曾经开办了一个“国学老板班”,搞成了少数精英人物的活动,每月上一次课,一年的学费就要2.4万元,连老板精英们也惊呼,怎么算也不该有这样的天价学费……这个“国学老板班”受到媒体的批评――把文化变成奢侈的东西,根本上失去了文化的属性,变得功利化、商业化,这就会让文化丧失掉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性灵、丰富精神世界、培塑高洁灵魂、提高人生幸福感的作用。

无独有偶。今年6月,湖北某高校的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学院联合开办“乾元国学讲堂”,由近20名博士生导师执教,传授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招收的对象是所谓“社会中坚”人群,这个班一年只上24天课,总收费达2.8万元,平均一天的学费高达1000多元,这又一次让人感到了“国学”热日益商业化的气息。

有报纸批评当下我们的文化的焦虑处境――民族文化之根的“国学”研究日趋商业化,“‘国学衰微,拯救民族文化’的焦虑,倏然变成了‘如何才能靠国学牟利’的焦虑”。在商业功利面前,文化正在失去它的尊严,“国学”热中的商业化倾向正在变成“靠国学牟利”的现实。针对当下“国学”热日益商业化的趋势,一些清醒的文化学者严肃指出,当下这场“国学”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国学成了物质消费,偌大的国家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读国学的品牌,这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化不是余兴消遣,不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国学,日益成为一种消费的对象、炒作的对象,国学便有了变味的危险……因此,对待国学、对待经典,需要有一个文化的态度,需要有一种精神信念,需要有一种欢喜心和敬畏心,不能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更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商业行为。我们应该警惕“国学”热的变味,变成“炒作”和“追星”,变成奢侈的东西,变成牟利的工具,最终是与我们复兴和弘扬国学这样的文化初衷背道而驰的,它远离了继承、创造的文化精神目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