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银幕上发出孩子真实的声音

2007-0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饶曙光 我有话说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倒金字塔建构家庭”将成为我们的主流家庭结构模式。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因此,网络时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

一些有艺术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关注到了网络时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以审美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给观众以启迪和震撼。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永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木偶剧院等单位联合拍摄、著名导演石学海执导的故事片《网络少年》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

影片《网络少年》以某中学初一(三)班为切入点,生动地塑造了一群网络少年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聚集了众多电脑网络“高手”:特立独行的耿小乐,娇生惯养的宋欢欢,内向倔强的向大伟,内心叛逆的蓝洋。他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渴望创造,渴望进入网络媒体上去一比高低,展示自身的网络天赋,炫耀自己的网络才华。事实上,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热爱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如果引导得好,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热爱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健康快乐成长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引导得不好或缺乏引导,就有可能成为像王少伟那样的“少年黑客”,远离主流社会,远离家长和学校,最终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消极因素。在索拉拉老师的引导和倡导下,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站,从设计专栏、制作网页、拍摄影像等等一切都让他们自己来办,从前的地下活动,现在成了光明正大的行为,并最终得以通过网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索拉拉是影片《网络少年》倾力塑造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女教师形象,她具有现代气质和意识,也具有“超女”般的魅力和吸引力,并且也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可以说,索拉拉是网络时代新型教师的典型形象,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索拉拉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索拉拉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在于她具有金子般的童心,愿意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对话,倾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其实,首先是影片的编导石学海在创作中蹲下了身子与孩子们对话)。需要每一个家长反省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长真正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某些问题单纯地归咎于网络游戏,而并没有去思考网络作为新生代们赖以为生的工具与他们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网络作为新生代们赖以为生的工具甚至就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味地隔离和禁止,其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像朋友般地与孩子相处,直到他们学会合理地正确地看待网络,学会有节有制,从网络中找到成长的快乐。石学海说得好,孩子们的快乐其实是一笔大人们很难体会到的财富,孩子们其实很需要有人陪他们一块儿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其实,这就是一个“反哺”的问题。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大人(老一代)是教育者,孩子(年轻一代)是被教育者,孩子从大人那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版图和知识结构,使得年轻一代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老一代。就网络知识而言,年轻一代比老一代要强。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先受教育,蹲下身子虚心向年轻一代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良性互动,创造社会的和谐。影片中那个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安排并不能使孩子满意,也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于是最终同意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这小小的一步看上去很容易,其实是相当艰难的。或许,有众多家长一辈子都迈不出这小小的一步,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反哺”的道理。总之,成人也需要“成长”。而且,只有成人“成长”了,他们也才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快乐并与其分享。

我们的儿童电影相对忽视宣泄和娱乐功能,以至于长期未能解决“好看”的问题,所以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时候举步维艰。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消费时代、娱乐时代。我们必须反对娱乐至上、娱乐唯一,但我们不能反对娱乐本身,而是应该赋予娱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内涵。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创造一种适应消费时代的消费需求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娱乐,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心灵的启迪。否则,不能有效地吸引和感染儿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句空话。可以说,如何把儿童电影拍得更好看,是一个世纪性大课题,也是一个必须尽快得到解决的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网络少年》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影片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的时尚元素,除了网络本身的新奇、索拉拉和孩子们时髦的衣装和举止之外,影片的声音和画面都富有动作性和跳跃性,贴近了网络时代的网络少年的欣赏需求。另外,影片编导非常注重叙事悬念的营造,使得影片的叙事富有张力,并传达出了更多的信息量。

影片《网络少年》的编导石学海说得好:既然是拍给孩子看的,就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喜欢什么,如果始终站在大人的立场去教孩子,那样的影片是永远没有观众的。事实上,儿童电影缺少观众或者没有观众正是儿童电影创作面临的最大困境。因此,好看不好看,对于儿童电影创作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好看是硬道理,儿童电影也不例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