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人民同行 与时代共进

2007-08-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江系列获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玛加
亓欣莉
毕政
辛雪莉
张亮
张晖
居杨
赵拴
胡晓丽
龚达发
万玛加(青海人民广播电台)

男,36岁。藏族。现任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经济组组长。在15年的记者生涯中,长期在一线从事采访工作。作为汉语编辑部里的藏族记者,他生在高原,长在青海,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总是抢着下牧区、跑戈壁,每年下乡的行程都有上万公里,是全部门下乡次数、天数最多的记者。农村的田间地头、企业的厂房车间、三江源头的草山牧场、可可西里的戈壁沙漠、昆仑山下的兵站哨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5年来,通过消息、录音报道、通讯、评论、专访等多种形式,采写出反映青海各条战线先进事迹、典型人物报道5000多篇。在新闻部短短三年时间里,他采写的稿件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和青海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

亓欣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女,38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首席节目主持人、交通广播主持人。被誉为城市的“爱心大使”,深受广大听众爱戴。她报道的《雨中送考》、《救助洋洋奉献爱心》双双入选“1995―2005十年间感动冰城十大故事”。她组织、带领黑龙江交通广播爱心车队、路况信息员、公安特约信息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敬老助残、维护交通、协助警方打击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个人累计为需要帮助的采访对象捐款万余元,通过节目收到社会爱心捐款50余万元。2007年4月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十大慈善公益人物”。她独立采编播的《交广说法》自2001年开播至今共接到听众热线和新闻线索10万余条,解决听众各类问题万余件。创作报道撰写的数十篇作品和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毕政(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男,55岁。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1979年主持筹建“文革”后吉林省的第一张县级党委机关报《怀德报》(后改为公主岭市报),并担任一把手。1984年,主持筹备地级市委机关报《四平日报》的复刊,复刊后担任总编辑。1992年开始担任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他在指挥策划新闻宣传方面,特别是在指挥策划抗洪救灾、抗击非典、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亚洲冬季运动会等新闻报道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多年身居领导岗位,但仍然动笔撰写稿件,累计有近300万字。近几年,撰写了大批社论、评论员文章。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近5年有5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另有多篇作品获吉林新闻奖。近年在《新闻战线》和《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每年在报社内外的新闻培训班讲课都在10次以上。

辛雪莉(宁波人民广播电台)

女,45岁。1987年进入宁波人民广播电台。20年来充满激情投身广播事业,在播音主持领域卓有建树,为宁波电台交通音乐频道领先全国交通广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许多创新理念和改革实践,为地方台的广播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和学习典范。

作为宁波电台分管播音及文艺副台长,在培育优秀广播人才、打造品牌广播活动和强势广播品牌栏目、构建精品节目运作平台等方面不断创新,带领团队创办交通音乐频道,8年中,创造了宁波、浙江广播发展史上多个第一:创建首家网上广播,率先进行广播媒体城际、国际互动直播,首家组织“爱心车队”,领先探索广播节目市场化,率先面向全国公开竞聘主持人。本人荣获2006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等荣誉,策划、主持、主播的60多件作品获得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等。

张亮(北京电视台)

男,38岁。是北京电视台从新闻采访第一线培养出来的优秀记者和合格的新闻报道指挥者。25岁作为总导演,带领摄制组,克服重重困难,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追踪报道生态学家徐凤翔,制作了系列报道《魂系高原》和大型电视纪录片《森林女神》。他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深入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完成了大量抗击非典的优秀报道,领衔制作的电视系列专题片《非凡抗击》获得多项大奖,被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他指挥并参与了近百次重大报道,制作了上百部电视专题片和近千条新闻。

他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高尚情怀。2003年6月担任新闻节目中心主任后,勇于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创下了北京电视台历史上多个第一。他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4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还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北京文化大奖等数项荣誉。

张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女,40岁。现任国际台时政部主任、国际台时政报道首席记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报道领导人的活动,还是奔赴抗洪第一线,无论是两会、党代会还是重大的国际会议,抑或身临英国多佛惨案现场寻找新闻线索,她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重大的报道任务,受到各方好评。为改进领导人外事活动的报道作出了可贵的、成功的尝试:她的报道将政治性的表达和重大意义的概述,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和领导人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使时政报道鲜活起来。她制作的节目《记者连线:胡锦涛主席欧非四国行》,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在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4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荣获优秀对外广播新闻奖。

居杨(法制日报社)

女,38岁。12年来全身心投入新闻采访一线,曾获得第四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其报道先后在52个全国比赛和评选中获奖。

她的摄影报道突破了法制新闻就是抓捕、破案的局限,注重对人及其生存状态的关注。1997年起,她8年追踪采访被毒品危害的男孩“丢丢”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98抗洪,每遇险情,群众向后转移,她却向前冲去。为航拍水灾全貌,她在拆掉一侧机门的直升机上,只系一根安全带在半空中拍摄。2002年起,她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独家披露“金三角”禁毒内幕,国内媒体竞相转载,受到国家禁毒委领导高度赞扬。2004年,她在看守所两个多月采访了数十名重刑犯,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最后时光和内心世界,该专题因题材独特,心理挖掘深刻,受到国内外好评。

赵拴(贵州日报社)

男,50岁。15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基层采访,足迹遍及贵州省所有88个县(市、区)的1000多个乡(镇)村寨,行程6万公里,用过的采访本多达130多个。在采访途中4次遭遇车祸。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中国新闻奖、贵州新闻奖30余次,其中5次获中国新闻奖。获其他新闻奖近百次。在省内新闻界创造了独立采写报道“获奖最多”、在全省各地“足迹最广”的不凡业绩。

他曾用8个月时间,独自顶着酷暑走进贵州所有48个贫困县的近200个外界罕知、外人罕至的极贫村寨采访,并在贵州日报一版推出《走进贫困山乡》系列报道。2006年策划并参与了《聚焦“黔军”――务工农民两地书》系列报道,辗转数千公里寻访贵州农民工,返黔后又到这些农民工家乡的村寨进行采访……

上百次拒绝采写有偿新闻,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了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胡晓丽(秦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女,35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她主持的《市民与社会》节目是目前上海新闻界唯一一档政论类的新闻直播谈话节目,每天中午吸引着近90万听众。

曾获中国首批新闻名专栏奖,2005年又被评为上海首批优秀媒体品牌。节目根据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邀请新闻当事人、专家学者及官员与市民通过电话和短信共同进行讨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也是通过该节目与上海市民进行对话的。这样一档名牌节目的成功,与主持人的素养和魅力密不可分。

曾被评为全国第六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及上海的各类新闻奖项。

龚达发(人民日报社)

男,56岁。现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32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消息、通讯、评论等1000多篇,其中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次,上百篇作品获全国、报社、省部优秀新闻奖。其代表作有《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武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峡工程:一部民族史诗》、《百步一亭温馨家园》、《云南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长征从这里开始》等。

龚达发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为报道优秀信访局长吴天祥,他和吴天祥一起上下班,走街串户,走访“穷亲戚”,时间长达一个星期。1997年三峡大江截流,他带领采访组在工地住了一个多月,住工棚、吃盒饭、钻隧道,和同事一道写出上百篇报道。2006年采访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时,他深入德宏、丽江、怒江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走访少数民族家庭,了解他们的疾苦。龚达发有很强的正义感,在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同时,对腐败现象嫉恶如仇,无情鞭挞。

韬奋系列获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文锋
卢小飞
冯存礼
汪家驷
陈泉涌
周树春
郝克远
黄著诚
赖谦进
魏文彬
马文锋(宁夏日报社)

男,41岁。1992年参与创办《宁夏日报・周末版》,先后任编辑、记者、部门负责人。6年时间有7篇作品获全区好新闻奖和全国党报好新闻奖,《周里京大闹宁夏军区招待所》、《宁夏记者无米下锅》是代表作。1999年创办《新消息报》,任副总编辑4年。长期兼任一版责任编辑,多次主持改版工作。组织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新闻战役,表现出很强的新闻策划能力,编辑的十多篇稿件获全国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因劳累过度,大病40多天,仍带病写稿、编稿。人称新闻界的“拼命三郎”。2003年任宁夏日报总编辑助理,负责新闻策划,分管采访部门。策划指挥过数十个新闻宣传报道战役。编辑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数百万元被取消投标资格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获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卢小飞(中国妇女报社)

女,56岁。从事新闻工作31年。在担任中国妇女报社常务副总编、总编辑期间,锐意改革创新,先后于1999年和2003年带领团队实现了对报纸的改版和扩版,在增强报纸信息量的同时,使内容结构更贴近读者,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加大新闻评论的分量。她注重通联群工建设,带领团队创立了妇女维权通联网络。中国妇女报社近年来组织策划的“男女同龄退休”、“妇女阶段性就业”、“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美女经济批判系列”等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她善于从把握大局中寻找妇女新闻工作结合点,2007年元旦创办的《乡土中国》周刊,被称为“研究农村发展新形势,开创妇女报道新思路”。她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创新热情,带领团队举办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并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活动,1999年创办了中华女性网,2004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手机报。

冯存礼(中央电视台)

男,54岁。参与创办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多年来,作为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一直参与负责科教频道的管理和运营。创办并主管的《百家讲坛》栏目开办6年来,走出了一条电视科教节目自主创新之路。参与策划、组织了“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可可西里大穿越”大型科考行动,“世界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回到恐龙时代”大型直播活动,“文明中国”大型媒体行动、“2007劳动榜样”大型电视活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1981年参与引进了国内第一部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先后创办了众多外语教学节目和大批名牌科教类栏目。他及其领导的栏目有40余部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汪家驷(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男,50岁。从事新闻工作28年,是新闻界专家型人才。

他坚持政治家办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撰写《新闻宣传导向把关40条》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系列报刊新闻宣传管理的意见》等,先后36次为报刊、网站采编人员举办政治业务讲座,12次到省内外媒体举办讲座。不断创新办报理念,打造“皖派”风格党报;连续三年制定安徽日报改版方案,提出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品牌兴报,使党报服务中心更自觉,引导舆论更有力。近几年来,他撰写和编辑的新闻作品,有12篇获中国新闻奖、安徽新闻奖。仅2006年以来,就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发表新闻学术论文11篇,其中《论典型报道》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近三年,除周末外,他每天坚持上夜班,靠前指挥,吃苦在前,每天看稿几万字,精益求精,打造品牌,争创一流。

陈泉涌(科技日报社)

男,54岁。从一名农村通讯员到科技日报总编辑,是陈泉涌的报人之路。他擅长新闻编辑,尤其在版面编辑方面富有独特见解和创造。由他主创的版面和策划编辑的报道曾连续十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六次一等奖,并连续六次获得全国版面年赛金奖。由他提议开设的专栏《最新发现与创新》,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他致力于谋划,勇于创新,坚持靠前指挥,先后主持并参与了20多年的两会、’98抗洪、海湾战争、抗击非典、伊拉克战争、“神五”“神六”飞天、全国科技大会等重大政治性、战役性报道。他致力于科技日报的品牌建设,力求体现“三贴近”,发起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倡导创办了《科技改变生活》、《前沿人物》、《科技之谜》等多个可读性、知识性强,特色鲜明的品牌版面和栏目。他25年坚守在夜班岗位。撰有《两会报道的幕后操作》、《提高科技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版面策划与编辑素质》等近二十篇新闻论文和相关书籍。

周树春(新华通讯社)

男,49岁。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消息》总编辑、参编部主任、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扭转《参考消息》“参考性弱化”倾向,有效提高报纸质量,创5年“增长百万”业绩,世界排名不断前移;成功创办《参考消息》“特刊”“专刊”,不断改善版面结构,开创多个受欢迎品牌栏目;创办《国际先驱导报》;策划并编辑一大批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参稿件;多年来组织指挥世界妇女大会、香港回归、党代会、两会及重大外交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编辑了包括多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当代舆论传播理论,以“舆论导向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内涵”为题在高校作讲座后,产生广泛积极影响;工作上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一贯放弃休假,常年加班加点,每天审版到深夜;模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杜绝有偿新闻等各种不正之风。

郝克远(山东齐鲁晚报社)

男,46岁。于15年前辞去省直机关正科级干部身份以及相应待遇,应聘到齐鲁晚报当一名普通记者。进报社第二年便被聘为首席记者。他采写的关于济南交警事迹的报道、关于铁路体制改革的报道等,引起较大社会反响。除新闻外,还写作了大量评论、论文。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获各类新闻奖项60余个。他策划的“美国老人山东寻根”等报道、《娱乐批判》等专版,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在进报社第6年,被群众推选为总编辑。上任后他提出了“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的办报宗旨、“恪守人本情怀,坚持人文特色”的报纸定位、“打造新闻精品超市,满足读者高尚需求”的新闻理念、“以队伍带报纸,以报纸带事业”的工作思路,抓创新、抓改革、抓文化、抓品牌,创造出了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第三的成绩。

黄著诚(广西电视台)

男,50岁,壮族。20多年来为广西电视台的发展忘我工作。担任台长后,抓舆论导向,抓节目质量,培育精品名牌栏目,深化内部改革,使广西电视台的宣传工作上了大台阶,事业发展跨出了一大步,产生了一批在全国电视界有影响的精品节目和栏目。2004年策划了《寻找金花》、《大开眼界》、《唱山歌》、《时尚中国》、《华灯丽影》等栏目,节目收视稳步攀升,进入全国省级台前六名。2006年底大力推进新闻改革,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宣传为主,广西内容为主”的目标要求,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告创收也从1996年的3000多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4.5亿元。有新闻《南丹“7・17”事故初探》、《高峰林场乱砍乱伐问题严重》,纪录片《中国瑶族》、电视剧《嘿!小海军》等30多件主创作品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

赖谦进(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女,57岁。在广电系统工作20多年来,采写了大量有重要价值和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任台长6年中,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广、效果好的战役性报道和重点报道;直接策划打造的《政府在线》节目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联系河南广播实际撰写的《中原崛起与河南广播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获2004年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她带领河南电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连续9年在中央台上稿量全国第一;打造出两个国家级名专栏,实现了河南媒体零的突破;4年推出6位获全国荣誉称号的年轻人;2003年完成了全数字化电台建设,居全国同行之首,ATM网络技术应用属世界第一;建成使用的媒体资产管理、统一信息门户管理系统,为同行首例;跨媒体跨行业发展规模已经形成,2006年经营收入达1.5亿元,再创河南广播历史新高。

魏文彬(湖南广播影视集团)

男,57岁。作为湖南电视界的领军人物,1996年,参与撰稿并设计所有节目,带病策划当年湖南省抗洪救灾晚会,获省委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1998年,组织洞庭湖抗洪保卫战新闻宣传,并策划“情系三湘”赈灾晚会;1999年,在极短时间内组织、策划《快乐大本营特别节目――我们不会忘记》,以歌咏会形式谴责北约轰炸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001年,组织湖南广电新闻宣传系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学习活动,并发表“导向金不换”的重要观点;2002年,策划组织“三个代表润三湘”歌咏晚会和大型政论片《世纪宣言》,社会反响强烈,后者获“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2004年,组织、策划拍摄专题片《小平十章》;2006年,参与“情系大湘南”赈灾晚会的导演和策划工作;2006年底,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哲学家的眼光、艺术家的智慧、慈善家的心肠、史学家的良知”,成为湖南广电新闻人的工作指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