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执法者需要传统文化的道德滋养

2007-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光 我有话说

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和谐,法制建设是基础。而司法和执法队伍的建设是这一基础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提高司法和执法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执法者的道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早在2000前多年,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

话的意思是说,国家若以法律、刑罚等手段来整顿和约束民众的话,虽然暂时可使民众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一个国家用道德标准来约束民众,用礼仪规范来引导民众的话,那么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去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孔子的主张提示我们,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德治与法治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战国时期司马错曾对秦惠王讲:“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良好的道德风尚正如司马错所言,不是单靠发达的经济和法律的制约体系,而是依赖于传统文化殷殷滋养。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以塑造人的品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为宗旨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培养出来的人首先是以“仁、?、礼、智、信、忠”作为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以“慈、廉、耻、和、悌、孝”作为内在的修养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思想体系是现今执法者加强道德建设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执法者的公仆意识、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荣辱观念。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要求做人经常而反复地内省,想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待他人是否有不忠不义之举,对待朋友是否有失诚信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一种总结,一种校验,一种提醒。一个人无论为民还是为官,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善于自省才不会重蹈他人的覆辙,才会永远保持内心的纯洁与高尚,才会具备一定的防腐能力。

我们的执法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都能做到一天一省、一案一省、一事一省,自省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是否有徇私枉法现象、是否玷污了头顶上的国徽,这样的道德自省就会带来道德自律,也就会遏制自己的私欲和贪欲,不致于走上腐败堕落之路。

因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教育和滋养我们的执法者,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件事做好了可以促进执法者成为一个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法律知识、过硬的思想素质,又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平和的处事心态和较强的防腐能力,从而使执法队伍真正成为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作者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06级法本三班学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