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2007-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亚阳 梁媛 我有话说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的产生以高校校园为空间

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高校校园。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由于它的文化载体,如网络、手机等是流动性强、不再局限于高校校园的移动性数字化信息平台,具有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海量的信息存储和跨地域的共时性信息交换,文化主体的享受和创建行为也具有虚拟特性,处于相对自主状态;但文化主体以高校校园为聚集点的活动特征,又赋予了虚拟性的网络传播较强的现实特性。更为特殊的是,这种文化尽管和普遍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一样,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创建,但网络传播的特点,却使得被教育者第一次可能享有超越教育者的文化主创力量。被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下,不只是享受着平等的话语权,甚至因为网络文化的后喻文化特征,他们在网络话语渠道上存在着能力、精力和智力优势,更容易掌控网络传播的内容,由此把握文化的主创权。

与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一样,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可细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物质方面,包括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拥有使用权的计算机、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制度方面,涵盖了管理规制网络传播和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网络行为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的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参与创建的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其在网络内容影响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核,也就是精神层面。

在当下网络传播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高度的主体创造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由于传播的技术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改变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推动着教育者教育模式的转变,也影响着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它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其后喻文化特征和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对于社会强大的现实与潜在的影响力,则使文化具有指向未来的高度创造特性。上述四个方面,造就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的主体创造性特征。

其二,高度开放的社会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特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创造和享受尽管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但网络特性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范围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域鸿沟,高校范围内信息也更为即时的形成社会影响,加之高校校园网络在被教育者中极高的参与度,高校问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其三,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的特征,拆除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多种功能,如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的集成。

网络传播中,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都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在信息传播介质变化和个体参与传播方式变化中形成的数字化的思维模式与虚拟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提供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集成式的服务,还育成了他们全新的文化人格。

其四,高度复杂的价值多元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具虚拟特性的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既给精英文化提供了舞台,又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甚至还有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等的低俗文化一席之地。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上述四个特征,打破了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社区相对封闭的格局,推动着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转型与跃升。被教育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建的广泛的参与,使这一文化形态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主要创造力量之一。其数字化传输的实现,使得空间背景促狭的它,跨越高校物理界限,形成网上文化集合体,即新的虚拟性的高校校园“文化社区”;对未来影响更为突出的是,在高校校园“文化社区”的作用下,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实现由过去的指令引导型建设向网络环境中服务疏导型建设的转化,校园文化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具备着上述特质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因此具备了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首先,在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教化方面,它整合了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实现了知识与技能教育、观念传播、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的一体化教化;其次,在管理与服务功能方面,同时作为环境文化和信息聚合的文化的它,对高校校园和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实行数字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效率、速度、覆盖等各方面都超越传统方式,高速、全时、覆盖全面、层次清晰、无远弗达;第三,社区重造功能。针对教育与被教育者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多方需求,网络文化可以创造虚拟化的社区空间,以全新的方式,重构文化主体生存的校园社区;最后,它具备更为显著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造功能。网络本就可以更为多元化兼容和全方位覆盖的保存与传递文化,实现文化传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自主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创造主体的精英倾向,使其较之普遍意义的网络文化,文化的选择功能更为突出,更具促进先进文化创造的功能。(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