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野的呼唤

2007-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这是一群令人敬佩的大学生,这是无愧于时代的年轻教师群体。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坚卫评价他们――湖北资教生――也毫不吝啬地使用了“胸怀”、“激情”、“理想”的字眼。

2004年起,湖北省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简称“资教行动”实施以来,至今共选派了58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走出家乡走向城市”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班的湖北黄陂籍学生汪明召,在了解资教行动之后,也将“回湖北来到农村去”作为大学毕业后的全新选择。

就这样,朴实而灿烂的青春在荆楚的边远山区绽放。

这里,记者攫取了他们的几个片断……

千里家访路

范献龙,现在名气不小。2004年资教于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中心学校。三年来,为了安心资教,他主动将户口迁到神农架。他说:“记得第一次踏上了讲台时,由于太紧张,粉笔头一碰黑板就断,一节课用了半盒粉笔,衣服上面全部是灰。校长鼓励说,你们主要是没经验,其实在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实践。”

下谷坪很多地方没有公路。由于山高路远,地广人稀,近些年来,家长们几乎都没有看到老师家访。有的孩子家长几年下来就只认识学校的会计。由于家长不知道孩子学习的情况,致使部分学生及家长有种消极观念:读得上是造化,读不上就回家种田或外出打工。

第一次家访,范献龙和其他资教老师选择了离校近四十里、海拔1200多米的板桥片区。临行前,下起了雨夹雪,只能步行。在山里爬坡、下坎、走羊肠小道,四个多小时后,他们来到第一家,推开漆黑的木门,坐在地上剥玉米的学生叫了一声“老师”,家长“腾”地一下子从凳子上弹了起来,激动的用袖子使劲地擦着板凳,动情地说:“看,这么大风大雪的,老师们怎么来了?你们都是盼都盼不来的客人啊……”

他们受到了贫苦山民待客的最高礼遇,一碗碗蜂蜜包谷酒、一盘盘可口的饭菜,全家老少作陪。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在孙子的搀扶下,用她那瘦得像枯树枝一样的手,颤颤地拿起杯子,倒上满满的一杯包谷酒,说:“老师伢啊,你来这里,是我们屋里小伢儿几世修来的福啊,我敬你!”然后双手举杯,喝了下去之后,老奶奶用衣角把刚喝过的酒杯擦了又擦,倒满一杯,双手递了过来。范献龙接过酒,手在颤抖,两钱酒,却有千斤重量,退步鞠躬行礼,喝下了那杯让他终生难忘的酒。

三年来,他们家访两百余户,累计行程三千余公里。

“我有一个承诺”

王艳梅出生在武汉市,是家里的独生女。参加资教行动她竟是受“迫”于母亲。

2004年7月,母亲建议她报名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时,她一下子懵了:人家的父母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留在城市,而他们居然让我去农村!要不是他们待她很好,她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底,她带着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来到阳新县黄颡口中学,开始了资教生活。

可没想到,正式上课的第一天,就碰上了一个大难题。这里的学生从来都不讲普通话,不管课上还是课下都讲方言。有一次,她请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他一开口就是方言。她听不懂,愣了一下,请他用普遍话重复一遍。可他要么还是土腔土调,要么就不吱声。她只好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没想到是这样,第三个、第四个……没有一个学生肯用或者说是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而她就只能干瞪眼了。课前设计好的互动方案全都泡汤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叫他们开口说普通话呢?

晚上躺在床上,王艳梅翻来复去地想,突然一个想法闯进了脑海里,为什么不和学生开展“你教老师学方言,老师教你说普通话”的共学互比活动呢?这个想法一告诉学生们,大家一听可以给老师上课,当老师的老师,都非常感兴趣,争着用普通话来“指导”她学方言。就这样,她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学会了阳新方言,适应了新的环境。

在初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因为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很抽象、很乏味。可是当她找来玻璃,利用一盆水,“制造”出漂亮的彩虹时,学生们兴奋地叫着:“好漂亮呀!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当她和学生一起,用放大镜和硬纸板制作照相机时,他们争着要用自己做的“相机”给老师“照相”;当她用吃了一半的苹果当作电池,使灯泡亮起来时,学生们一个个惊奇地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就这样,班里的学习气氛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她的物理课,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资教生活改变了她。前一段时间,记者采访时才知道,王艳梅在三年期满后,又续签三年。理由仅仅是对于那些喜欢她的孩子们的一种承诺!

为爱而坚守

与杨青见面时,她怀里六个多月的女儿验证了她事业和感情的收获。

2004年的秋天,丹桂飘香,杨青作为一名光荣的资教生,踏上了恩施市三岔乡初级中学神圣的三尺讲台。学生陈海燕,让初为人师的她体会到了作一名老师的重要。

陈海燕父母离异,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里,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拮据。有一次周末回家,他们实在拿不出她的生活费,懂事的她没哭也没闹,偷偷到街上一家理发店卖掉了自己及腰的长发。她告诉杨青,她要读书,她说长发卖了六十元钱,可以作一个月的生活费了。看着她齐耳的短发,杨青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孩子是勇敢的,她的勇敢甚至让老师感到汗颜,没有理由不好好关心她。

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山里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夏天,清澈的溪水边有牧童在嬉戏;秋天,农民的竹篱间有肥硕的瓜果……这些在画家和摄影家的作品随处可见,在都市人眼里,这是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美景。初来乍到,杨青也感到新鲜,然而时间一长,她的心渐渐沉重起来。因为条件艰苦,工作三年了,她从不敢邀请父母过来看看,怕他们担心。大学同学现在都成了有车有房的小资一族,她却只能在租来的一小房子里完成自己简陋的婚礼。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曾经犹豫了:“我还能坚持吗?”

2006年中秋节,学校组织了庆祝晚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学生盛情邀请她参加他们的晚会,杨青还是婉言谢绝了。第二天上作文课,她看见黄秋月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昨天的中秋晚会,我们玩的好开心。同学们表演了很多有趣的节目,还有很多老师也参加了,可没看见杨老师,不知道杨老师去哪儿了。她是想家了吗?……”还没看完,杨青的眼泪就出来了,这群善良懂事的孩子们,他们怎么偏偏读懂了老师的心?

2007年1月25日,一个新生命诞生了,那像是杨青的女儿,女儿的降生让全家人高兴不已。然而,一纸病历却让初为人母的她彻底傻了,孩子被诊断感染了巨细胞病毒。农历正月初八,许多人都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她和丈夫却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在州里的各大医院辗转奔波。在不是故乡的小城,抱着初生的女儿,看着她三天两头地抽血化验,听着她伤心无助的哭泣,杨青变得异常脆弱。很快,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得知了这一情况,纷纷到医院去看望孩子。这么多的关心和鼓励,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每天都能看见一张天下最美的脸。

现在,杨青已经不仅仅只是黄土地上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这种双重的身份,使她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强。大山里的孩子没有漂亮的衣裳,没有时尚的学习用具,没有喝牛奶的习惯。他们就着咸菜吃馒头,背着背篓打猪草,但初为人母的杨青深知,他们漫漫人生路需要有人陪伴,跋山涉水,走出大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初为人母的她在深爱女儿的同时,也更加深爱大山的孩子。她那句“我愿为爱而坚守!”,至今萦绕在记者的脑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