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师的魅力

2007-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春勇 我有话说

在中国的大学讲台上,有数百万教师在授课,他们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高校教师们执著于三尺讲台,钟情于教育事业。“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的所爱。正如厦门大学郭

祥群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学是我的全部事业,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学生。”正是有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使他们全力投身教学工作。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清华大学力学系范钦珊教授将看报纸或看电视过程中遇到的与力学有关的问题都拍记下来,并运用到教学中。广西大学孟勤国教授有一次患病了,便挂着输液瓶倒教室上课,最后干脆在家中病榻上给学生上课。

师生是教与学的双方,也是共同学习的朋友。在厦门大学教授郭祥群看来,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把学生比作助蜡烛燃烧的氧气,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按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她会选择超前培养;对迟钝又懒惰的学生,努力挖掘其闪光点,引导他们做点事情;对于悟性不高但很努力的学生,尽其所能启发他们;对聪明却不愿努力的学生,先高度肯定,再令其做些基础的事情,渐渐引导他们走向一条踏实的研究之路。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名师们在注重授课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做人的培养。清华大学申永胜教授经过30多年的摸索,明确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传授做人的道理”的教学理念。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认为,学英语的人不能像机器一样,只重技能却没有思想,要提高人文修养。

为学不易,做人更不易。生活中选择很多,诱惑也多,名师们仍然选择了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本职工作。浙江大学的吴秀明老师坦言自己时时要接受滚滚诱惑的考验。邀请他做演讲、当评委、任主编等的人络绎不绝。“拒绝诱惑,是人生重要的内容。”他经常教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人生规划,学会拒绝,有所为有所不为。

托尔斯泰说过:“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名师颂》(教育科学出版社)中的200位高校名师,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应该记住这些高校名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