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祖国需要时(下)

2007-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杨海娣 朱伟华 我有话说

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画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重担千斤无

怨无悔

在苍苍茫茫的荒原面前,个体的人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因此,军垦战士向荒原的进军,一开始就是以集团式的规模出现的,靠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合力。顾全大局成为北大荒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构成北大荒精神的基石。

在北大荒人的眼中,祖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共和国的大局,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千斤重担放在了自己的肩头,当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

1960年,北大荒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涝灾,大地一片汪洋,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但为了完成上交国家的商品粮任务,农场人守着一堆堆粮食,自己却用野菜、豆秸、玉米秸、树皮等充饥,大批职工患浮肿病。曾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在嘴里。终因长期食不果腹,饿晕在山一样的粮堆旁。这时,王震将军亲临北大荒,与职工一起采食野菜,号召北大荒人发扬南泥湾精神,厉行节约,保证完成上交国家商品粮生产任务。垦区上下团结一致,开展生产自救,在地里进行复收复打和拣粮活动。全垦区职工的口粮标准降到了每人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当年,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也是这一年,八五三农场接受了上交国家300万公斤粮食的任务。但在运出了280万公斤粮食时,上级考虑到这个农场职工月粮食是以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充饥的实际困难,余下的20万公斤就不收了。可当农场听到一些灾区严重缺粮的情况,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食任务,又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

八五七农场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开垦出40万亩良田,1990年,他们生产粮豆7.5万吨,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场”的光荣称号。1991年穆棱河百年未遇的特大洪峰每秒流量达到4870立方米。在这样强劲的洪峰冲击下,现有的河道容积已经难以支撑,势必造成垮坝决口。

东堤、西堤必须作出抉择,牺牲一面,保住另一面!东堤外,有虎林县6个乡和一批农场的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西堤外,是八五七农场的40万亩丰收在望的良田和2万人民。两弊相权取其轻,抗洪总指挥部忍痛下令:八五七农场职工必须迅速撤离大坝,炸坝分洪!

建场以来,八五七人始终和他们珍爱的土地生活在一起,如今,为了国家和大局,他们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建起的家园。1991年7月31日夜,农场领导含着热泪一拳砸在地上:“炸坝!”刹那间,一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从60多处缺口涌入了八五七的土地,40多万亩良田全部被淹,13500平方米的房屋倒塌,几千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6491万元。八五七成为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十多天,而穆兴东堤内的240万良田和15万人民得救了!为了祖国的需要,八五七人选择了自我牺牲。

2003年,非典肆虐。当中央向北大荒集团提出紧急调粮要求的时候,北大荒人迅速行动起来,几十条精米生产线昼夜加工,三天内向首都北京紧急运送三万吨大米,平抑了物价,维护了稳定的大局。一个大规模现代化的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在关键的时刻,调得动,拉得出,打得赢,这是多么重要!

勋章深锁矢志不渝

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有一生奋斗在北大荒的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等1000多名老红军战士和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等1418名残疾荣誉军人。他们中有128人荣获战斗英雄称号,有408人获特等功奖励,有2929人立过大功。

然而,这些英雄们却锁起勋章,以一名普通劳动者身份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老红军黄振荣,是铁道兵三师代师长,跟随王震将军来到了北大荒。他率队深入茫茫的林海雪原,在踏查荒原时,冻掉了9个脚趾头。他带领7000多名官兵,两年开荒51万亩,建起了八五二农场,还先后扩建了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为农垦事业整整奋斗了15个春秋,直到走完人生的尽头。他来北大荒时,这里地无一垄,他去世后却为北大荒留下76万亩良田。

老红军张文忠离休后,为了改变农场低产面貌,主动要求种6亩试验田,他起早贪黑,挑着担子,一冬积了40吨优质肥。水渠决口,他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缺口。到秋,他种的玉米亩产超过了千斤,为职工作出了典范。1994年,84岁的张文忠倒在了他奋斗了40多年的黑土地上。

在塔山阻击战浴血奋战6天6夜,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的战斗英雄李国富,参军12年,立功11次。1958年,他放弃了优越条件,从广东来到北大荒,带着一个连队,从一片荒原奔向另一片荒原,一干就是48年。2006年,老战士倒在了他所挚爱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实践了他献身北大荒的诺言。

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在雁窝岛兢兢业业,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牲畜卫生员,她忍着病痛修水利,割大豆。在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动手术时,她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在场的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组织提出了惟一的要求,“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去世时,她年仅24岁。如今,她静静地长眠在雁窝岛的烈士陵园里,每年春天,她的墓碑旁都会绽放出像她的青春般艳丽的鲜花。

60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不求索取,只求最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元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还有至今85岁仍然奉献在北大荒、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他视水稻如生命,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普及工作,共写出318本总计23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及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足迹遍及垦区87个水稻种植农场和省内30多个市县,行程达到4万多公里,累计增效100多亿元。

新一代北大荒人继承老一辈的拓荒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在北大荒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绘制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宁安农场的全国劳动模范孙俊福,16岁参加工作,在林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为了多栽树,管好树,和爱人带着孩子,整年在没有人烟的大山上造林。1989年6月正处造林抚育期,两口子早上上山去干活,窝棚里剩下痴呆的母亲和五岁多的儿子林林,不曾想林林在棚外玩耍时被青蛇咬伤,等到晚上他俩回来时,小林林的一条腿全肿了。发疯般的孙俊福背起儿子冲下大山,等他们来到牡丹江市医院已是后半夜2点,终因咬伤时间过长,已无力救治,小林林终于闭上了他那双聪颖的眼睛,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五个年头,他的父母却在1480亩荒山秃岭上栽下了48万株树,为国家创造财富1600多万元!

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铸造了人。60多年的垦荒事业,已使北大荒人与黑土地结为一体,他们是黑土地忠诚的儿女。他们是用灼烫的黑土、坚硬的山石作材料,以风雪雷电作刻刀,历经漫漫岁月凿刻而成北大荒人的英雄群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