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味布鲁塞尔大广场

2007-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邢世嘉 我有话说

    

布鲁塞尔大广场夜景。        &

nbsp;        “大广场鲜花地毯节”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及整个欧盟的首都,可供游人观光的名胜古迹并不太多,但却有一个地方让没有去过的人心向往之,去了的人不想离开,那就是位于市中心的布鲁塞尔大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其实并不大,是一个长110米、宽68米的长方形广场。如果仅看其规模,它只是欧洲最普通的城市广场。然而,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个不大的广场却是一个无须攀附他人的独特的广场,对它的形容可以不吝辞藻,因为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认同大作家雨果对它的评价,它的确是“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从整体到细节都是那么不同寻常。

独特之美:隐于幕后给人惊喜,打破常规不建教堂

一般的城市广场,都处在城区中交通最方便、位置最显著的地方,支撑城市的门面。而布鲁赛尔大广场,却带着几分羞涩隐藏于最不显眼的地方。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布鲁赛尔市区由两级台阶式的地势构成,台阶把城市分离成两个区域。上城区是王权贵族阶级聚集地,王宫、大法院、美术馆和大教堂等雄伟华美的建筑均坐落于此。从上城区下一大面坡之后才是市民阶级聚集的下城区。而布鲁赛尔大广场就躲在这一大片民居建筑中,被纵横交错的古老街道和普通民房所遮掩。要看到它,必须经过连通它的六条小巷中的一条,随着拥挤的人流缓缓前行。来到小巷的尽头,便似河流汇入大海,人群倏然散开,大广场就柳暗花明地兀现在你的面前。它的这种低调内敛的隐藏,给人由狭窄到开阔、由局促到舒朗的美妙体验。在看到广场的那一瞬间带给人的惊喜和愉悦,足以让人很快消除旅途的疲劳,在广场度过半天美好的时光。

欧洲现存的大多数城市广场都是中世纪的产物,广场以教堂、礼拜堂、钟楼为主体,把上帝视为广场的主人。而这座始建于13世纪的布鲁赛尔大广场,虽然四周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但却没有一座是宗教建筑。除了市政厅和它对面的路易十四的行宫外,其他建筑物都是17世纪各行各业的会所办公楼。

如此地淡化宗教,在欧洲的广场中并不多见,本身就充分突显了广场“人民化”的个性。而众多行业会所聚集于一个广场,在欧洲更是绝无仅有。不仅体现了当时欧洲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状况,而且也反射出广场的服务功能及广场规划者的便民意识。

谐调之美:每座建筑精雕细刻,整体气韵令人沉醉

如果从最早修建的市政厅开始算起,布鲁赛尔大广场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战乱和火灾的原因,从13世纪到17世纪的400年间,大广场一直处在重建和扩建之中。直到1695年,广场被路易十四的军队摧毁后,在航海贸易和毛纺织工业中兴盛起来的商界巨头们不吝钱财,在一片狼藉的市政厅周围建起了各自的行会大楼,最终形成了广场今天的样子。

尽管大广场上的建筑年代不同,风格有异,但整体上它们集西方古典主义之大成,不仅每一座建筑都精雕细刻,而且四面的建筑在整体气韵上也和谐一致,相互映衬,相互呼应。

整个广场由东西南北四面高度大致相同的建筑合围而成。北面的市政厅大厦因为在13世纪就已建成,虽然同样遭遇过多次劫乱,但主体框架未受破坏,所以依然保持着哥特式风格,有高高的塔楼,尖尖的顶部,与其他三面的建筑比起来略高一筹。其他三面的建筑,不仅高度基本相同,而且正面的顶部都是一律的山字形状,以呼应市政厅的哥特式风格。站在广场中心从任意一面楼顶天际线扫视,那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形墙在蓝天的映衬下,像大海的波浪律动,当这些波浪送至市政厅大厦的塔楼时,突然高潮迭起,那九十多米高的塔顶上的圣米歇尔的铜像在阳光下如同波峰上的一朵浪花熠熠生辉。市政厅塔楼过后,又是一律的山形墙,它们是高潮迭落时推波助澜形成的又一波峰大致相同的波浪景观。

如果你不收回视线,继续沿楼顶天际线循环扫视下去,就会有一种置身于音律的漩涡中的感觉,四周飘舞着舒缓的音符,优美的旋律让人时而沉醉,时而欢快。

趣味之美:行会名字幽默有趣,门头雕塑耐人寻味

大广场是比利时历史上黄金时代留下的印记。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把他们上升期的雄心、财富和创造力都浓缩到各家行会的建筑上。从游览者的角度讲,这些行业协会的办公楼正是广场的最大看点。它们的魅力就隐藏在门头上的名字和雕塑上。比如“国王之家”(即路易十四行宫)左边的第一座山形建筑叫“狐狸之家”,它门头上的象征性雕塑是一只狐狸。我琢磨半天方知此楼为商会办公楼。因为商人具有精明狡猾的特质,所以用狐狸做标志。狐狸之家左边的一栋楼叫“母狼之家”,其门头雕塑是一只母狼在为两个孩子喂奶。两个孩子健壮墩实,母狼慈爱可亲。其形其态,既充满情趣又让人感动。却不知为何,这个雕塑所代表的竟然是弓箭手协会的办公楼。看来,这幅雕塑不只是具有象征意义,它似乎还想告诉弓箭手不要射杀动物,具有劝诫的意味。再往左的一座山形建筑,是木匠行业协会的办公楼,其名称叫“袋子”。它的象征性雕塑是一个人双手撑开一只大口袋,另一个人将手伸进口袋里,好像是要取出什么东西。我至今没想明白,木匠与袋子到底有什么联系。

在国王之家右边,也是一排山形建筑,依然是行业协会的办公楼,其名字同样稀奇古怪,依次叫“驴子”、“胡子”、“橡树”、“小狐狸”和“孔雀”。它们分别是运输业、理发业、酿酒业、手工业、绘画业的会所办公楼。这些名字及其雕塑都是相应行业的文化符号,也是业界的崇拜物。当然,也有例外。在广场的另一边,采石行业的办公楼居然叫“幽所”,雕塑行业的办公楼却叫“风轮”。这些名称和雕塑耐人寻味,既丰富了广场文化,又增添了游览情趣。

历史人文之美:收留伟人避难,见证历史风云

布鲁赛尔大广场经历过战乱纷争的烟火风雨,也参阅过人生的悲欢离合。它以宽阔的胸襟收纳了许多昔日不为本国政府所容的仁人志士,而当这些人物成为历史伟人的时候,也无意中为这个广场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位于白天鹅咖啡馆左边的“鸽子饭店”原是油漆匠行会的办公楼。现在这幢楼的门前立起了一个铜牌,上面写着:“雨果曾在此居住”。在此楼第四层的一套居室,现在改为“雨果纪念馆”,馆藏资料显示,在雨果一生中,曾15次来这里居住,总共在此生活了1247天。

雨果第一次来布鲁赛尔是1851年底。当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史称雾月政变),恢复帝制,称拿破仑三世。雨果上街发表演说反对帝制,遭到无情镇压。为了逃避拿破仑三世的迫害,雨果变卖了家产,并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到布鲁塞尔,并“很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广场及其“鸽子饭店”,他在给爱妻的信中说:“大广场结构紧凑,精致得像一件珠宝镶嵌的首饰”,接着,他又说“不过,我更喜欢这里的幽静”。

雨果在此流亡期间,以笔为武器,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1852年,他写作并出版了对拿破仑三世进行辛辣嘲骂的《小拿破仑》。同年春,他又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对反革命篡权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之后又去距布鲁赛尔仅两公里的滑铁卢古战场实地考察,完成了对《悲惨世界》中“滑铁卢”一卷的构思和写作,为《悲惨世界》整部巨著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雨果对布鲁赛尔大广场的热爱超出了他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多次称布鲁塞尔大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广场,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驿站。

广场西侧的白天鹅咖啡馆原是一家旅馆。这座五层楼的哥特式建筑也曾经住过一位显赫的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他的学说和主张因为触及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被迫背井离乡,从德国辗转巴黎,最后来到比利时,寄居于布鲁塞尔的这家旅馆。不久,恩格斯也到了这里,他们在此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撰写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伟大著作。

现代风情之美:活动丰富多彩,弥漫市井情调

如今,布鲁赛尔大广场是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天下,建筑内外都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咖啡馆、酒吧、海鲜店、冷饮店、服装店、鲜花店,鳞次栉比。其中很多店都是百年老店,马克思、恩格斯和雨果都曾经是店家的座上宾。

现在的布鲁塞尔大广场对市民娱乐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年前后,这里是圣诞市场,人们在这里购物、狂欢;每年5月,这里举办布鲁塞尔一年一度的“夏季沙滩排球赛”,人们在广场空地堆起从海边运来的沙子,感受沙滩运动的刺激;每两年的8月,是“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人们用数百吨鲜花瓣拼缀而成的巨型“鲜花地毯”覆盖了广场的花岗岩地面,广场变成了花的海洋。平时广场也是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早上,广场是花市;傍晚,便花去鸟来,变成了鸟市。在市政厅的二楼阳台上,经常有新人在市长面前登记完婚后携手向广场上的亲友和游人致意,接受人们的欢呼和祝福,然后坐进礼车,带领车队绕广场一周,一路鸣笛驶向外面的街道。这些活动,这些场景,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趣味和市井情调,让你情不自禁地应和大文豪雨果当年的咏叹:这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