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7-08-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是从冯之浚先生的《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开始知道光明讲坛的,以后又陆续阅读了光明讲坛其他的演讲稿,觉得文章篇幅虽然长,但并不枯燥,许多演讲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解释,给人以启迪。这些内容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不同岗位工作者的人生践行有着引领的意义,我将它们推荐给身旁的人,大家都来学习,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智慧,但现在人们的认识有些混乱,盼望光明讲坛能组织更多好的演讲,帮助人们正确认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传统文化。

江苏南京 孙海英

光明讲坛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非常喜欢。我对我所能找到的讲坛作了一个小的统计,发现演讲者从年龄上说,最小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博先生,但是这一年龄段的仅此一人,其他学者五十岁以上的四人,六十岁以上的七人,七十岁的十三人,八十岁的两人,九十岁的一人。其实,在学术界并非只有高龄的学者才是真正的本领域出类拔萃的,许多五十多岁的学者可能更优秀,他们是当代中国真正的学术中坚。当代中国学术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祝愿光明讲坛能够以更大的胸襟,包容当代学术,为中国的学术增量,贡献力量。

北京读者 谢志浩

2007年第14期《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科学”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给人的感觉是高端、深邃、神秘而又有些晦涩。但看过王渝生教授幽默风趣的讲演后,让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从整体上粗略地了解了科学技术从古到今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文明曾有过四分天下有其一、两分天下有其一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要崛起,公众的科学素质就要全面提高。相信在国家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引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远矣!河南省濮阳县梁星毯

二十多年来,我国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从“改革与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要论断的提出,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实施,为了加快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战略。

但不可否认,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可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也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大力宣扬科学文化与科学道德,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辽宁省解放军某部 李祥辉

中国自然科学开始落后于欧洲,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志性时间。大概总是要在明朝中晚期才开始显露。到了晚清,觉悟了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奋起直追。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是小到一枪一弹的制作,大到机车轮船的建造修理都亲躬一线边学边干?当初这些知识分子大都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背诵着“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走出的家乡,但是在面对国家科技落后的现状时,他们是率先学习实践。这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发展到如今,才使得我们国家在科学发展上大有起色。我想今天的知识分子不也该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态度吗?

谈起科普,我们习惯的把科普对象假想成中小学生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其实拥有相对高学历的人,或人们习惯中称做知识分子的人中,需要接受科普教育的大有人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于非自己从事的职业的专业技能又有多少了解呢?这是所有人都面对的现实,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我们每个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必须是谦虚谨慎,终生好学。

现在有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时,总持着不知也无所谓的态度,实在是不应该。我国的科学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所以今天“赛先生”我们还是要时常提起才行。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对立起来,这两门科学同时作用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身上。

北京读者 田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