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黑龙江:关注农民的“药匣子”

2007-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杨海娣 朱伟华 我有话说

在黑龙江省的许多地方,农村连锁药店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为在克山县双河乡中心村,农民利用赶集日到村里的连锁药店买药。中国医药报陈静摄

近日记者在黑龙江

农村采访时发现,大部分农家都有自己的“药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有的是廉价药当家,有的空空如也,有的竟然装着假药。加之存在用药不当等因素,农民的用药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农家药箱难保安全

采访中记者发现,最便宜的镇痛类药品是农民药箱中的主打药品。多数农民家里只准备一种止痛药,头痛、胃痛、腰痛都吃它,止痛药成了万能药。常年受风湿病和结石困扰的李庆珍,经常疼得睡不着觉,但由于其他药太贵,实在买不起,只能吃最便宜的止痛药。在王艳福家,两元多钱一瓶的米格来宁片是他家唯一的一种药。今年不到50岁的王艳福时常头痛,他从来没到医院检查过,只靠药物止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得了啥病,现在只能用这些小药片硬撑。村里不少人都是这样。”王艳福说。

哈尔滨市道里区五星村的宫昌华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好,长年吃药。各种不同门类的药品杂乱地挤放在药箱里。她说:“比较贵的药都是我到城里医院看病时,医生给开的药。我每年吃药都要花掉四五千元钱。老伴得了感冒都挑最便宜的速效伤风胶囊吃。”她吃的降压药有两种,一种是4元一瓶的,一种10元一瓶的,为了省钱,她两样混着吃。尽管这种做法不恰当,但宫昌华的用药安全意识还是有的。她说,她买药都要去正规的药店,药贩子手里的药再便宜也不会买,而且买药的时候一定会仔细查看药品的生产日期。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吴德全介绍,有些药品即使还在有效期内,如果保管不当,也会造成药品失效。譬如眼药水,很容易被细菌感染,最好冷冻储藏,否则开封十天后就不能再用了;片剂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花斑片,糖浆会出现混浊,如果粉针剂药粉抖不开了也不能用;红霉素、四环素、维生素要避光;阿司匹林如果没有干燥保管,很容易吸食水分,变成水杨酸和醋酸,再去吃就会对胃刺激非常大。而这些药通常是家庭药箱中的常见药。

不当用药埋下隐患

记者发现,农民用药方式不当也为他们的健康状况埋下了许多潜在的危机。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肾脏内科主任王莉说,长期吃止痛药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用药习惯,这样不仅会掩盖病情,贻误治疗时机,甚至还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过多服用止痛类药物会导致镇痛肾,引发间质性肾炎,而且由这种肾炎引发的尿毒症也不在少数。临床病例显示,20%至30%的肾衰竭都是由乱吃药造成的。

王莉说,将价格较贵的药与价格便宜的药混在一起吃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比如降压药,价格较高的降压药可能是一种长效缓释药物,它可以保护心脑肾不受损伤。而价格较低的降压药则可能是迅速让患者的血压降下来。将两种药混在一起使用,不利于病情稳定,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自己诊断、自己买药也是农民用药安全的一个不利因素。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兼心内科主任李为民说,农民用药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且一定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心得安”这种药既好用又便宜,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可以吃,心得安对支气管引起的心脏速率减慢、心动过缓的病人会产生雪上加霜的后果。

很显然,能为农民把好用药这道关的只有医生。王莉说,巡回医疗活动中,她曾经多次下乡,发现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兽医给人看病的情况。近年来城乡医疗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医疗人才过剩,而乡镇医疗人才奇缺。她建议要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下到基层去,像开展支教活动一样去开展支医活动。对于有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政府也可以考虑根据他支医时间的长短来减免助学贷款的额度。这样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基层见到各种各样的急症、危症、重症,将自己磨炼成一名有经验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农民就医难、用药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假药问题需要警惕

除了用药不当之外,假药也是农民药匣子中的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30%的城市人口消费95%的医药商品,70%的农村人口仅消费5%的医药商品,而近80%的假劣药品案件都发生在农村。村民李荣珍颈椎骨质增生,去年买了一种标注为“某公司生产”的钙片,花掉了100多元钱。可是,她越吃病情越严重。同村一位与她一起买药的村民,吃了这种药后,都不能下地干活了。

针对药品监督空白点多、制售假劣药品活动猖獗的现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拿出了对策,那就是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处副处长郭欣介绍,在监督网方面,全省各地市实行责任区分片包干的层级管理制度、定期巡检制度和跨地区交叉互检制度,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长效监管。在药品供应网方面,鼓励支持有实力、讲诚信的药品经营企业向乡村延伸经营网点,开展药品集中配送、连锁经营。一些大型连锁药品零售机构进驻乡村,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医药市场封闭、垄断的落后状况。

到2006年底,黑龙江全省已实现了“两网”的县乡村全覆盖,不仅强化了农村药品的监督管理,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而且使全省农村药品质量更有保障,药品价格更趋合理。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假劣药品案件较2001年下降了69.2%;农村药品抽验不合格率从2001年的31.2%下降到2006年的6.9%;农村药品终端供应价较2001年平均下降30%,有的品种降价达50%以上。郭欣还说,他们更希望农民自己能够增加维权意识,他们在全省大部分县(市)设立了乡村宣传板,公示区域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农民与监管人员有了联系平台。

创新举措积极应对

记者了解到,农民通常买的是一些止疼药、镇痛片,20元以上的药基本没人买,一旦卖不出去放过期了,就得赔钱,因此药店也从来不进高价药。业内人士认为,廉价药也能治大病,但农民买廉价药品种过于单一,说明农民的医疗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急需医药厂商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新药、特药。为了从流入农村市场的药品源头上净化农村药品市场,解决农民用药安全问题,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实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让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进村屯,让医药诊所一所两用,开辟医药联手净化农村药品市场的新途径。黑龙江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分布面广的优势,实行商卫联合、医疗诊所“一所两用”等模式,以县(市)药品批发企业为药品配送平台,通过集中代购、统一配送的方式,保障农村药品质量。一些药品经营企业与省、市邮政部门进行股份制合作,借助邮政部门的营业用房仓储、运输、信息和结算等便利条件,在县乡设立连锁药店,进行药品集中配送。这不仅降低网络建设投入,还实现配送网络有效延伸。

将乡镇卫生院或村级卫生所原有封闭式药房改造成开放式药店,并使其加盟成为连锁企业的门店,实行统一配送药品。一些地区在农垦管理局和药监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将当地农垦医院药房改造成为药品零售连锁门店,实行医药分业管理,既保证群众用药价格合理,又在医药分业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由于有些农村地处偏远、人口数量少、购买力不强,药品经营企业难以单独设立零售门店。为保障这些地区农民的用药安全,各地市就采取在供销社或村诊所、计生站设立药品专柜的方式解决当地农民用药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