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人文意蕴看永嘉四灵

2007-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对于永嘉四灵,历代文学史家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已成共识,即四灵为宋诗之又一变、又一体。他们身处永嘉偏远之地,身份卑微,存诗不多,在大家辈出的两宋,竟能光耀一时,个中原委,很值得思考。赵平的《永嘉

四灵诗派研究》(下文简称“赵著”)对这一文化现象作了深入探讨。

全书分渊源、诗艺、论争、考证等部分,从永嘉的地域人文背景、时代诗风趋向、宗教文化思潮、宋词渗透影响等多种角度,既对该诗派的历史意蕴作出生动的分析和评价,也探寻其中特有的本土文化动力和思维创新规律,各部分之间相互发明,条分缕析,新意时出。

古今论四灵者,往往与晚唐相关联,嫌其纤细、轻巧,以小定其位,置之于诗史之附页,难入大雅之门。赵著所论,以为四灵虽“小”却“好”,并且“好”得极具威力。而所以“好”者,在于四灵之“思精”,在于其坚持“诗”与“人”之本体尊严,在于其独立思考,不迷信经典。作者认为,他们强调“浮声切响”、“律吕相应”,正是从“诗”之独有的美学特征出发,寻找心律与诗律谐和,从而建立起自身特有的诗歌语言体系。这是对诗歌艺术本质和“行业”本色的复归。显然,四灵不能与中兴四家相比,更不能与苏黄相比。但四灵并不死撑面子,而在创作上另辟蹊径。他们从细小微末处做起,关怀民生,转向俗世,凡中作奇,用诗咏叹家乡秀美山水和自己平淡人生。凡此种种,结论多具只眼,体现了作者以“人本”论诗、以“诗性”悟诗的特色。

赵著还以南宋文学流派演进和接受的特有视角,考察江南尤其是浙东南区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探寻本土思维的深层构架和形成规律。四灵小而好、充满灵性的诗篇在当时独标一格,颇有前抗“江西”、后启“江湖”之势。这种以小敌大的现象,体现着古今永嘉的文化精神。当年朱熹挖苦永嘉学者:“譬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只是小。”朱熹是从否定的角度说的,赵著则热情肯定了四灵所体现的“小土堆”文化。作者认为,四灵不求体大、但求思精,小中做大、以小搏大的创作门径,不光是四灵当年风靡东南半天下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恰恰体现了永嘉乃至浙派本土思维的主要特质。四灵自觉地借助永嘉群体创作力量,通过文化结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四灵诗派的成员们并没有气冲牛斗式的超迈豪情,他们独木难支,“白小群分命”,只能同声相引,从小处入手,凭着“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将诗律做深、做细、做美。可以说,善于量力取资,集群创新,“出豪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正是四灵诗派极为务实的辩证法。

《永嘉四灵诗派研究》 赵平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