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北振兴:深层次发展

2007-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钱建强 李瑞英 毕玉才 曾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8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召开新闻发布会。此前,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作出批复,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

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在这一规划中,重大问题已经展望到2020年。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刘铁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过去的三年里,东北地区在机制、体制创新和观念转变方面应该说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而,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活力。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目标的确定与障碍的存在意味着一场硬仗,意味着在既有优势上的科学发展和活力创新。“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一定性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蕴涵着东北振兴所要求的社会整体进步。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改革、转型、振兴并非只是完成一些硬指标,而也要形成一定的软实力――一种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力量。这是更深层次的变革,是东北振兴由外而内的逻辑必然――当能够较快见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到位之后,那种无形而又影响深远的元素便越来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软环境与软实力

改革和发展的推进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和企业自身资产的支持之外,招商引资,扶持民营经济,成为东北地区分担改革成本的共同选择。资本的引入,很快将东北地区另一个重要问题凸显出来――老工业基地如何营造优良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好的环境才能引来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这是发展的一个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此,东北三省的决策者无疑都有清醒的认识,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跟进。

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指出,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万众一心、共谋振兴的良好局面,乃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的重大进展。从举措上看,辽宁省侧重建设廉政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清除破坏软环境的各种不当做法和消极作风。

2005年,辽宁成立软环境举报投诉中心,受理软环境方面的举报投诉。据统计,2006年,该中心共收到涉及软环境的举报投诉8266件,辽宁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直接督办查处2879件,报结2751件。

2007年,辽宁又出软环境治理“新政”――“四清理四公开”,即清理部门职权,公开依法确定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清理执法事项,公开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和救济渠道;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公开行政许可设定依据、实施过程和办理结果;清理收费项目和标准,解决越权定价造成的乱收费问题,公开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政府行为为重点,辽宁对软环境建设使上了硬功夫。

相比辽宁,吉林以服务市场、服务创业、服务企业为切入点,着力打造诚信吉林。吉林省委书记王珉如此解释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上的作为:“在政府管理理念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讲诚信,说话必须算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必须干,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这就是政府信用。”

2005年2月,吉林省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十不准”规定》,以“不准乱收费”、“不准乱检查”、“不准乱处罚”、“不准乱摊派”等禁令形式,解决企业遭遇的“行政刁难”,减轻企业负担。在“破”的同时,吉林也积极地“立”――力争将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进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尽量缩短办理时限,加速服务进程。

在黑龙江,软环境建设亦被提到相当重要的高度。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在全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强调:“充分认识发展环境对黑龙江全面振兴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突出抓好以诚信龙江建设为重点的法制、信用、市场、服务环境建设。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这样一种高调的姿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得到了鲜明体现。省政府明确规定,对工业走廊内新建、扩建项目,凡属于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收费”。

软环境意味着一种软实力。当它被东北的决策者纷纷提上议事日程之时,振兴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外力推动的变革,而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复兴运动。变革与振兴的意识,已经渗入东北人的骨髓,他们身上正迸发出一种积极转变的巨大能量。

科学之路与和谐之歌

“变”是东北振兴的主旋律。从产业规划到国企改革,到棚户区改造、社保改革,再到软环境优化,东北在科学地改变,在变得更为和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首力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颂歌。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树立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快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既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又有利于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的安全。

战略意义越重大,科学发展越重要。东北振兴的科学之路,要求我们必须认清老工业基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求我们处理好“工与农”、“内与外”的重要关系。一个全方位的审视,一种条分缕析的解读,乃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东北地区有着完善的重工业基础。

几十年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走的是一条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五”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50多项安排在了东北三省,总投资300多亿元,占全国重点建设投资总额的37.3%。以这些重点工程为核心,对原有工业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新建了一批以重型机械为主的大型机械厂,使其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二五”期间,国家对东北的投资仍居全国前列,占15.77%。特别是以大庆油田开发为契机,在东北兴建了一批石油化工厂和较完备的输油管道网,进一步优化了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从而使东北地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工和纺织、造纸、制糖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东北地区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至今仍具有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人才优势。许多产业和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带着丰厚的历史遗产,东北行进于现代化路上。现在,我们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战略机遇,也有一些矛盾凸显出来。在这一阶段,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无疑具有标本意义。正确与失误,成就与不足,一般规律与特殊例外,曲折发展的东北工业不失为现代化的一块试验田。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重要基地。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丰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7。

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重点投资开发了“北大荒”,建立了一批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型国有农场群,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的优质、高效、绿色食品基地,每年输出350亿斤粮食,占全国商品粮的30%强。

近几年,东北三省加强了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产业化经营,采用了“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机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专家预测,未来几十年,东北地区供给全国粮食将达到50%。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从某个角度讲,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衡量现代化成败的重要标志。粮仓,是东北三农特色的一个象征。在促进东北工业实现新飞跃的同时,力争三农问题的新突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的科学发展,离不开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

――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战略地缘优势。

保持边疆稳定,发展沿海、沿江贸易,进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是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战略决策。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的地理中枢,在我国对东北亚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东北经济区前有沿海、沿边地带,后有辽阔腹地,在中国区域格局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东段,地处北太平洋西缘,是环太平洋地带的重要环节,可通过铁路网,成为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大陆桥”枢纽,成为亚洲太平洋各国通往欧洲的陆上捷径。

此外,区域内形成了水陆空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有12条公路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国相接;有15个大小港口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远航,并通过水路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

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将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置于东北亚发展经济一体化网络中。尤其是,面对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具有重工业优势的国家,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可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对外开放是东北振兴的重要面向,能够将后者的战略意义扩展开来,惠及周边。改革和开放,一直就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种力量。处理好东北振兴的内外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黑土地”期盼新跨越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正确的。

东北之变,是战略之变,是实力之变,是观念之变。变革赋予了东北新的使命和新的力量。从国有企业改革到社会保障改革,从经济布局调整到资源城市转型,从城乡统筹到产业协调发展,变革的冲击力和活力无远弗届。东北义无反顾地将自身推入时代的洪流,老基地奔着新前途而去,一肩挑起转型的命运。这个过程之中,东北享受着喜悦,也承担着苦痛。就像一艘历经风波的巨大航船,虽然起起伏伏之中略显得有些沉重,但一旦风帆挂起,借得东风,却是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黑土地”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将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