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力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2007-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白英 我有话说

 

7月10日解放军官兵在安徽省固镇县搜救被困群众。

8月19日凌晨,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登陆福建。民政部于18日

下午19时提前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正在当地检查工作的工作组就地转为应急工作组。随后3000顶救灾帐篷运抵,其他救助措施迅速到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

进入8月份,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妥善安排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的要求,各地为低保对象增加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物价补贴。兰州低保户魏肃晖说:“虽然15块钱不多,但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买一斤肉或者买几斤鸡蛋,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8月22日召开的中国自然灾害救助、社会救助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说,民政工作事关民生、民权、民利,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减灾救灾和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是保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有序开展,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这道防线不断巩固,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救灾的出发点: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这是今年我国灾情的四大特征。

3月,东北和山东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暴风雪。6月,辽宁、吉林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7月,黑龙江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特大夏伏旱。同是7月,重庆城区24小时降雨量达266.6毫米,创115年来最高记录。济南7月18日1小时降水量达151毫米,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与此同时,风灾还相继袭击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天津、河北等地。其中,江苏省高邮市遭遇的龙卷风为50年罕见。

面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原则,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积极应对,努力减少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和部署,提出要求。民政部密切关注各地灾情动态,及时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时协商下拨救灾款物,指导各地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已启动应急响应41次,先后派出41个工作组指导灾区抗灾救灾。4.06万顶救灾帐篷已经运抵重灾省份,妥善解决了转移安置群众的临时住所。8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在已安排67亿元的基础上,追加115.4亿元。并决定提高倒房重建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地震灾害损房补助标准;增加行蓄洪区移民迁建补助标准;提高受灾群众冬春生活补助标准。同时,国务院还决定增加并及时拨付防汛抗旱经费,增加旱灾救助项目,追加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增加医疗卫生救灾补助资金。

今年的新特点:“灾情严重、伤亡减少”

据统计,与2006年同期比较,今年1月至7月全国已发生各类自然灾害事件466次,发生频次远高于2006年同期,农作物受灾面积同比高出0.75%,绝收面积高出5.28%。但倒塌房屋减少38.8%;直接经济损失减少15.45%。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受灾人数减少了9.4%,死亡人数减少了34.8%。这与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救助力度加大,机制完善分不开。

近5年来,面对重大灾情,国家及时调整了救灾指挥领导体系,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赋予其救灾、抗灾综合协调职能,34个部委及中国红十字会、武警协同作战。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系统规范,四个级别的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程序明确――联合救灾工作组24小时到达灾区;救灾物资24小时之内救助到位;中央应急资金72小时内下拨到灾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装备系统建立;“83559999”灾害应急联络枢纽畅通。大江大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了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防灾抗灾意识提高,灾后重建、居民建房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

今夏,淮河遭遇1954年以来第二大的流域性洪水。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在此次淮河抗洪中,干流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流域水库无一垮坝,人员转移无一伤亡。安徽省水利厅厅长曾细数了今年淮河防汛的“五个明显减少”――淮河干流及行蓄洪区险情明显减少;上堤抢险干群明显减少;洪涝面积明显减少;抢险兵力明显减少;行蓄洪区转移人数明显减少。

特大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使重庆市倒塌民房8.72万间,损坏房屋26.71万间。8月14日灾民倒房重建工作现场会在垫江县召开,根据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的不同特点,恢复重建将实行分类指导。农村灾民住房重建将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灾民进入城镇购房;城市灾民住房重建将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并将城市受灾低保户中的“双困户”纳入廉租房保障中。目前重庆灾民倒房重建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9月施工建设全面启动,明年春节前灾民将能搬入新居过新年。

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的“安全网”

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997年9月,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2002年6月,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被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应保尽保”。目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236.15万城镇居民、1041万户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今年1月至6月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金124.1亿元,低保对象平均每人每月实际领取低保金92元,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77元。

为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2006年底,24个省区市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覆盖人口1509万人。日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并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30亿元补助财政困难地区开展农村低保工作。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1074.6万户农村困难群众,2311.5万人得到保障。同时还有146.6万户、355.3万人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五保供养实现了从以农村集体供养为主向以财政供养为主的转变,506.7万人被纳入供养范围。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预计今年年底,农村低保制度将全面建立,保障对象逾3000万人,2020年将实现覆盖城乡的“全民低保”。

据了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57元。今年1月至6月各地累计支出农村低保金30.9亿元;支出特困救助资金4.8亿元;支出五保供养资金24.9亿元。

提高补助标准:低保家庭的“定心丸”

今年4月份以来,各地区生猪及猪肉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部分地区蔬菜、鸡蛋等副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涨幅,低收入群体感觉生活压力比较大。8月9日,民政部、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妥善安排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确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城市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每人每月增加不低于15元。各地政策措施随之相继出台。

浙江省日前下发通知,决定再次向低保户增发物价补贴。上半年已发放的物价补贴超标的不扣减,没达标的要补足。按照增发标准,浙江城镇低保对象上半年每人可拿补贴150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可拿到90元。保证了低保对象物价补贴,城镇不低于每人每月25元,农村不低于每人每月15元。这是浙江省今年上半年给全省64万低保对象和3万边缘低保对象第三次发放物价补贴。

吉林省对城市低保家庭实行肉价补贴,2300万补贴资金发放到位。长春市的低保户们说:“每个月增加25元,缓解了我们的生活压力,使我们的生活基本可以达到以前的标准。”

天津市5年内3次调整城市低保标准,积极推行“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天津市6.69万户、14.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新的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市、区县两级财政加大资金支付,基本保障了农村“低保”和“五保”人员的生活。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解决民生问题,就要以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健全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为重点,完善和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以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为重点,不断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改进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事务的管理服务水平。本文照片均由来红州提供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灾区考察受灾群众生活情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