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家小院走出的“技术大拿”

2007-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通讯员孙剑锋 我有话说
一口浓重的山东地方方言,黝黑的脸庞堆着憨厚,一双沾着油污的大手,透不出一丁点儿“全国技术能手”的睿智和光彩。然而,他不得不让人敬佩。这名从农家小院走出来的合同工,居然搞出了近20多项革新成果,创效数百万元。

“大老粗”练出强本领

1984年,两度高考失利的张

吉平从农村招工来到中石化胜利油田渤海钻井一公司4552钻井队,当了一名柴油机工。当时,许多人抱着一种临时工的心态能混则混。而好强的张吉平却暗下决心,要争做柴油机操作能手。

在班上,他经常为了一个部件的组合缠着师傅问这问那。下班后,跟着另一个班再干上2个小时。回到宿舍,就趴在床上一遍遍地翻看《柴油机构造》、《机械制图》等相关书籍。看不懂的就写在纸片上,找师傅请教。每天上班他都要把生产中的每一个步骤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他竟记录下了4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他在柴油机旁常常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一百来分贝的噪音吵的头晕恶心,两腿震的发麻。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练就了“透视耳”的绝活,围着柴油机转一圈,哪个缸出现问题,他一听就准。

3个月后,张吉平就从学徒工单独顶岗成为主力操作手,不到四年又晋升为柴油机“司机长”,年龄不满23岁。在胜利油田第七届工人技术比赛中张吉平以理论第一、实际操作第一的成绩,夺得柴油机工种“状元”头衔。

“低层次”拼出高水平

张吉平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和大学生相比,自己的专业理论功底薄,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就得付出超常的代价。

于是,休班的时间成了他发奋学习的良机。因为家离省城近,他就自费找到一些技术学校求教。不仅仅是柴油机方面的,只要和工作相关的他都不放过。两个年头,他相继学习了《机电修理》、《电子技术》等4个专业,理论知识日渐丰厚。妻子豆秀玲开始也曾抱怨过:“本来家里就不富裕,光他买书的开销就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后来,也被他的痴迷、专心所感动,看到相关的书籍就帮着买回来。

公司配备的第一套进口发电机机组没有中文说明书,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张吉平又买回两本厚厚的专业英语词典,抱着说明书一对就是一整天。常常是方便面、矿泉水一凑合就是一顿饭。30天来,张吉平掉了10多斤肉,没回一趟家,结果是编写出了3万多字的《卡特比勒发电机组使用、维护、保养细则》,成为职工们必备的学习资料。

2004年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张吉平获得柴油机工第三名,并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一位教授看过张吉平的制图惊叹不已:“了不起,就是大学生也不一定有这么高的水平啊!”

“小角色”干出大成绩

细心的张吉平发现,绞车转速低时,机油泵上油不好,链条得不到及时的润滑和冷却,有时烧的发红,热得冒烟,造成链条磨损加剧,刚性强度降低,断裂的事情经常发生。他运用学来的知识,在绞车外部加装了电动机油泵辅助润滑,用直流电机风机的电源控制,链条寿命周期延长了一倍,节约换新成本十几万元。

2002年,张吉平又被评为油田“技术能手”,并晋升为技师。干了17年柴油机“司机长”的张吉平,因为工作关系,换过好几个队。但所到之处,他革新的脚步没有停止过。

远征新疆时恰逢严冬,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发电机组启动异常困难,即使启动起来也要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时间跑温才能挂负荷运转。张吉平利用保温锅炉的热源给发电机组穿上了“热靴子”,这样发电机组启动前半小时预热,发动机启动成功率达到100%,而且仅用10分钟就可以挂负荷运转了。

在胜利油田组织开展的“技能大师授艺解难到基层队活动”中,他进行成果交流6项,帮助完成成果两项,并申报了国家专利。先后革新了井口套管校正器、钻井下套管防喷帽、直角通式防破坏防盗闸阀等20余项成果,申报国家专利13项,创产值近千万元。(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