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可否缓解

2007-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陈宗立通讯员王淑会)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多,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频发生,这些业已出现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危机,有无希望缓解或解决?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等单位抽调30多名专家把脉,在河西走廊地区及祁连山的考察活动近日结束,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打下基础。他们收集的数据将对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的整体结构和变化做出解释,这将为“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据介绍,“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个系统,即人工增雨预警监测系统、人工增雨作业系统、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及信息传输系统。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河西走廊一带内陆河流域增加降水3.7亿―7.4亿立方米。

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南侧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断块山脉,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总面积2062.7平方公里,为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储量达1145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多三峡水库的蓄水量。

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年径流量72.6亿立方米,是维系河西走廊440万人民、750万头牲畜、70万公顷耕地、120万公顷可耕荒地、几百个工矿企业的命脉所在,也是甘肃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繁荣的基本保证。

然而,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和人为因素的破环,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后退竟达12.5―22.5米。这直接导致了河西走廊沙漠化,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解决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危机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应当‘开源’与‘节流’并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甘肃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陈添宇说,“实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不但会增加祁连山区的积雪量,遏制冰川缩减势头,而且可以有效增加地表水资源,缓解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矛盾,从根本上改善河西乃至整个甘肃省的生态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