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柳州:职业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

2007-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昆 通讯员李静 我有话说

“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这是眼下许多制造企业的慨叹。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我们这里不缺技工!”柳州市委书记蒋济雄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柳州市一家公司拥有16位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工,广州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到这家企业考察时,问总经理韦成:像这样的工人,如果要找100个的话,你要花多长

时间?韦成告诉他,给我30分钟就够了,我去柳州劳动力市场的资料库中一检索,就可以给你找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柳州市共有技术工人17.9万人,半数以上毕业于柳州市各所职业院校,柳州市每年的轻工状元基本上都是中职职校毕业生。

政府:咬紧牙关办好职业学校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柳州市就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普高和职校的招生比例控制在1?1左右。

这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决定!现任教育局局长撒忠民认为。

在当时,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普及开来,职业教育渐渐被冷落,面临着财政投入捉襟见肘、校园建设落后、生源严重萎缩等问题。柳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柳州作为工业重镇,技术工人的培养是关键,人才问题只能靠职业学校来解决,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柳州市柳江县职业中专学校本想牺牲职教办普高,自治区副主席吴恒闻讯后鼓励他们:咬紧牙关办好职业学校!

按照确定下来1?1的比例,柳州市严格进行统筹,采取了“一考多分流”、“两考多分流”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几次中考改革,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仅2006年,柳州市中职学校招生16172人,招生人数略高于普通高中,柳州市二职校、三职校甚至出现了招生爆棚现象。

光“招得来”还不行,必须要“留得住,学得好”。为此,柳州市加大了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仅2006年,就投入2315万元用来改善城市中职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各级财政也投入了3450多万元用来改善县级职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的重视,带来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勇夺“全国技能大赛”冠军,柳州市2007年职业院校招生再创新高……

学校:让职业教育完全融入市场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职业院校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建设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等,都已经小有名气。

企业看学校,学校找企业,双方一拍即合。可以说,职业教育从诞生那天起与市场就密切结合。

为企业开展“定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与柳州工程机械厂签约,两校每年分别为柳工输送一个班的技能工人;柳钢职校长期为柳钢集团开展人才培养服务,被誉为柳钢发展的“发电机”……

学校与市场两个不同的主体之间该如何合作?柳州市各职业院校进行了一场发展模式上的革命――瞄准行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进行专业建设公司化运作。即以职业院校品牌专业为基础成立公司,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组织和管理,完全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进行公司化运作。

柳州市三职校以品牌专业机电专业为基础,注册成立了三值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教师真正参与到公司的运作中,进行成本核算,增长知识、改变理念、积累经验;学生还是一名“员工”,可以与老师一起去洽谈业务,真正市场零距离。

适应社会就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弹性学习制在各职业院校全面铺开,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可以提前毕业。

职业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

在柳州人眼里,职业教育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和谐教育。

家住三江县的何甜甜做梦也想不到她有机会踏进职业学校的大门,更是做梦也想不到她能捧回大奖。这都得益于柳州市建立的职业学校扶贫机制。

从2005年起,柳州每年资助融安、融水、三江3县各1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到城市中职学校接受免费职业教育。何甜甜成为其中的幸运儿,她踏进了柳州市三职校的大门就读于茶艺专业,并在2006广西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

2007年,柳州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人数增加到了1000名。这也意味着将有1000名贫苦学子圆了“拥有一技之长”的梦想。

关注民生的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就业与再就业。柳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廖德康的解释是: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找到了工作,就意味着这一个家庭基本上可以脱贫。教育局撒忠民局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其实际上是就业的教育,它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真正“授人以渔”,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

和谐路上,就业先行,柳州职业教育已经成了高就业率的代名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中职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5%,数控、制冷、机械制造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倡导和谐的职业教育,还与新农村建设紧紧相连。“十五”期间,城市职业院校联合6县职校(职教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多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多人次,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5万多人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