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呼市二中:育人深处总是情

2007-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建明 通讯员赵亚民 我有话说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先后有9人次获得自治区高考状元,其中2007年同时夺得全自治区高考文、理科状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可谓赫赫有名。而在呼和浩特市,它更是许多学生心向往之的学校。其成功经验有很多,但记者发现,其点滴之处,同样值得深思。

让每一

颗种子都发芽

“让每一颗种子都发芽!”这是二中王老师的决心。

那个时候她刚接手当班主任,看到班里有几名学生的入学成绩只有300多分,心下不免焦虑:这些连听课都有困难的学生,今后怎能考上大学?可教书育人的责任不能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很快发现了这部分学生的优点:他们并没有因为成绩落后而放弃!他们一直在追赶,在努力!

王老师不由得产生几分欣慰,并给予他们以特殊的“关爱”:课下聊天,课上提问,制造机会鼓励帮助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名学生在一模时成绩全都有了提高。其中一位最后考入了九江的一所大学。

的确,在呼市二中,没有不发芽的种子。对于有决心的学生,旁人的冷眼只是警示。而对于教师,只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总有惊喜等着你:看似丑小鸭的落后生,也能成为白天鹅!

令人感动的家长会

对于家长会,一位学生的家长深有感触:孩子一直在普通学校读书,有的任课教师一直到毕业也未与学生家长见过面。二中却不同,第一次家长会上,他就见到了孩子的所有任课教师,说了那么多肺腑之言。他特别提到当时孩子化学课张老师的告诫:学生中有一种盲目追求表面轻松的虚荣心理,即在学校不抓紧用功,扮作自己天赋好毋须下功夫,回家暗中开夜车,以致翌日无精打采,久而久之身体渐差,最终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其实何止二中,很多学校都有此风!还有学生推崇效法,贬斥在学校抓紧学习的学生是死脑筋,死用功。张老师注意到此风并在家长会上点出其危害,这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作法更让家长们感到放心。还有数学孟老师,第一次家长会就把自己的住宅电话告诉全体家长,并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打电话或去家解答。同时强调:“解答问题不收任何报酬,谁要送礼,请走人。”孟老师的这种表态,无疑是把舆论监督交给了众多家长。

大孩子也需要家访

家访,一般认为是小学老师的事。可在呼市二中,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方法。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但还是要拿出业余时间来家访。

那是王老师的一次亲身经历:在担任2003届一个班的班主任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跑了一百多公里,家访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家庭。还自费买笔记本,写上针对被访学生特点的鼓励性话语送给学生,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次,王老师去家访一位借读生,不巧学生家长不在家。但当晚他便给王老师打来电话,十分激动地说:“老师没有因为我孩子是借读生而加以歧视,这么远来家访,还给孩子送礼物,而今天又正好是孩子的生日。孩子说要把这个笔记本当作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保管!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关怀!”

家访,给了孩子学习的动力。王老师说:“这样的付出,值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