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创造了农村教育的奇迹

2007-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荣 特约记者李建斌 我有话说

他用40多年的时间,把一所在破庙里的小学,创办成拥有3所学校,8家股份制企业,资产达2亿元的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他创造的“实业兴学,产教结合,育人为本”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中国农村教育经济学的活标本。他就是72岁仍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校长――马文有。

40年,他把一所破庙小学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1962年的深秋,刚从晋北师专毕业的马文有被分配到左云县井儿沟小学当老师。说是小学,除荒坡上一座孤零零的破庙外,就是几十个蓬头垢面的孩子。

“自力更生修学校!”从当老师第一天起,马老师就下决心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烧砖制瓦。一年后,15间新教室、13间新宿舍、5孔窑洞拔地而起。

如今经过三次搬迁、四代更新,自力更生投资3800多万元、占地35公顷,40个班、50个专业,2000多名师生,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学生宿舍楼、教工楼、办公楼及先进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初级、中级职业教育并举的现代化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奇迹般地诞生。

实业兴校,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次次搬迁重建和扩大办学规模都离不开钱。钱从哪里来?马老师认识到学校只有自己发展经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1972年,学校办了一个农场、一个林场和一个农具修配厂,3年后年收入达到了2000多元。钱虽少,马老师却看到了希望。

1983年,马老师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又在荒坡上平整了200亩荒地,创办了砖瓦厂,成立了运输队。一年后又成立了印刷厂。

1885年,马老师又带领煤炭班的学员办起煤矿、机修厂。目前,学校已拥有煤矿、活性碳厂、洗煤厂、磁选厂等8个股份制产业,年收入达千万元。学校用这些钱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理化实验室、图书馆。由破庙起家的井儿沟小学已成为山西省设备最先进最齐全的职业技术学校。

办了一所学校,富了一方百姓

马老师说:“农村学校不能光教学生写写算算,还要教他们致富技术。”他认为,能为农村培养一批诚实勤劳、有一两手技能的人,就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先对学校进行了体制改革:在招收普通初中班的同时,吸收高、初中毕业生到技术教育班学习,并利用校办产业创办实习基地,引导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学校所在地左云县店湾镇,1987年便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元乡镇。全镇80%的村、92%的农户达到了小康水平。店湾镇各村的干部,90%以上是该校毕业的。店湾镇上张家坟村,现有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36名,其中该校毕业生就有28名。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农民脱贫致富需求办职业技术班,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也使学校走上了综合发展之路,形成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人才、钱财、精神财富三种资源齐开发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被专家誉为“农村教育的大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马文有也因此获得了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数百项荣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