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科办学理念的转变

2007-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史晋川 朱柏铭 我有话说

国内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陆续恢复或创办的。多年来,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国内一批重点经济院校,其经济学专业办学理念也在逐步转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四个方面。

培养目标:由传承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转变。按

照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学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而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探索知识,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惯例提出质疑与挑战。所以,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由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变。

培养层次:由国内视野向国际视野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经济问题的主要工具,构建经济模型逐渐成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经济学教学与国际接轨,最明显地表现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系统设置及进一步重视数理和计量分析。

教学内容:由学科专一向学科交叉转变。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由单一学科教育向交叉学科教育过渡。相应地,高校要从培养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掌握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办学的共识。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浓厚的学术兴趣。为此,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方案,迫使教师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一是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课程广度是指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关学科知识的包容程度,而课程深度是指经济学科本身专业知识的层次高低。课程设置综合化是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趋势,即改变以往一般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设置课程的传统做法,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这有利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诸学科的相关性及完整性,使学生避免由于学科划分所造成的知识割裂从而导致对世界整体性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增强分析现代社会中日趋综合化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然而,如果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所给出的选择空间过于宽泛,也会出现问题。为避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很少选择经济学的课程,可考虑在临毕业时按学生所学课程结构决定授予何种学位,即不是根据进校时的专业和学科决定授予经济学学位,而是根据毕业时学生的学分结构决定是否授予经济学学位。有人肯定会担心,这样一来,学生会根据就业形势去选课,从而出现“冷学科愈冷、热学科愈热”的现象。实际上,学科或专业的“冷”与“热”,正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反映,这种现象是难以避免的。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冷”与“热”是会互相转化的

二是经济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之所以依赖数学语言来阐述,是因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具有逻辑严谨的理论模型和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数学只是工具,本身不是经济学。但没有数学作为工具,就可能缺乏对经济变量关系的准确把握,从而难以给出经济思想成立的边界或约束条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思想。事实上,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最终还是为了产生经济思想。在经济学教学中,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工具开展分析,更要揭示和解释那些数学符号所代表的经济学含义以及数学模型所包含的经济思想。目前,研究型大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是,一些年轻的博士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也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及相关文献有较多的了解,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相对不够;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对现实问题有较多的观察和了解,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课程设置中让年轻的博士承担中高级微观经济学、中高级宏观经济学、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而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承担经济学基础课程和一些经济专题研究课程。

三是理论演绎与案例分析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时,不能忽视假设条件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回顾经济学思想史,原创性理论大都是在试图回答经济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例如有效需求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政府规制俘虏理论、柠檬市场理论等等。可见,在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中,必须在重视理论演绎的同时高度关注经济学的本土化问题。

案例分析是实现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途径之一。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经济问题的刻画和描述。实证分析包括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两种,而经验实证又包括计量分析和案例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计量分析必须有比较严格的假设,而且要求样本具有系统稳定性,观察指标能反映事物的共性。然而,统计规律是一种大数规律,再复杂的计量模型仍与现实有距离。案例分析通过对个别、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事物的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尽管从单个案例中得出的结论未必是具有普适性的规律,但案例分析仍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理论、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好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