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路

2007-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少安 我有话说

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方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有了多年的成功实践。虽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与一些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了比较好比较快的发展。原因何在?除了得益于外部的众多支持外,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始终坚持走经济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之路。应该

说,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可能我们做得有点特色,或者说,我们走了一条有特色的路。

首先是要正确认识国际化和本土化。在理论层面上,不能认为国际化或国际标准就是指英美主流经济学,本土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现实问题研究层面上,不能认为国际化就是指研究全球化和一般性的问题,本土化就是指研究与中国相关的本土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非主流经济学,例如,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等,也是要重视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不应被视为本土化的东西,作为科学,它是国际化的。

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理解应是广义的。所谓国际化是指必须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笔者也同意努力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提法,但是指中国经济学家们努力对经济科学做出具有国际水准、为国际承认的贡献,而不是独立于国际经济学界、只有中国人自己玩的一套理论。所谓本土化是指,用最先进和最合适的国际化的经济学工具,研究中国本土的重要问题,用中国的经验证实或证伪一些理论,从而完善或创新理论,做出对科学发展的可能性贡献。

根据实践,我认为重要的和可行的推动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理念和观念上要国际化,同时要着力构建一个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机制。在理念和观念上要国际化主要包括: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要尽力关注国际学术前沿;要有广阔的学术胸怀,客观地、公平地对待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所有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流派。构建一个高度开放、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海内外任何学术观点都可以自由交流;不论门派和身份;着力营造学术自由、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

――注重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经济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必须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必须是国际通用的和先进的,在此前提下可以有一些特色化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与国外交流必须是经常的、双向的和有效的;对基础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同等重视;在纵览国际学术动态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大学和团队的实际,给自己在国际学术版图上定位,选择或寻找新的学科和科研生长点。

――正确认识“海归派”学者和“本土派”学者的关系。客观认识、妥善处理“海归派”和“本土派”的关系,是目前能否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有一点必须承认或达成共识,即“海归派”回来工作是有巨大贡献的,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更新观念等,都有极大的好处。要以宽大胸怀欢迎和感谢他们归来,不要因为有些待遇相对高一点或影响自己利益而不快甚至不合作。不过也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差异,处理好关系。二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又是变化着的。40-50岁或更大一点,都还是中青年。这批海归学者与同龄的本土学者比较,具有相同的优点: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都是相对优秀的,都了解中国国情,都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思维都比较成熟,对现实问题都有良好的职业敏感。但本土学者总体而言,对现代经济学的训练、国际学术交流的通道、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等,不如海归学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学者通过众多渠道已迅速缩小了这种差距。对于更年轻的学者,海归派与本土派的上述差异已不大,对于优秀的本土学者,这种差异已很小甚至没有了。因为本土学者的训练体系和内容、信息渠道、学习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已与海外没有什么差距。要客观认识海归派和本土派的关系,在学术评价上坚持统一标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