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园林:寻找保护与发展平衡点

2007-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通讯员陆炜 我有话说

9月初,记者从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正式获悉,今年年底前,园林主管部门将收回耦园的经营权。而两年前,另一座园林――怡园已然被苏州园林管理部门悄然收回。

2000年和2002年,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耦园和

怡园先后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图通过民企承包的形式,在适度开发中寻找到保护的依托。短短几年时间,苏州的古典园林经历了从“放”到“收”的轮回,其中缘由是什么?在民间力量撤出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走向有何影响?

投石问路,“破冰”园林民间经营

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原名涉园,是清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所筑,黄石假山为全园主题。该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耦”,“耦”与“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2000年3月,这个在苏州园林中不太出名的“小兄弟”却成了苏州园林中最受瞩目的焦点:耦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水乡丝绸公司开始负责这个年亏损五六十万元的园子的生计。关于这种做法的解释,有关负责人表示:“拿一个不属于园林局经济命脉的小园子来尝试,一方面是这些小园子经营状况比较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国家主管部门在园林风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问题上的敏感。”作为第一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试点,耦园的民间经营之路承载着许多人殷切的期望。

第一年的“成绩单”是漂亮的,水乡丝绸公司承包第一年就上缴利润80万元,耦园的年游客量也第一次超过了10万人次。延长服务时间、增添评弹表演、开通水上特色旅游,以及加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民间经营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思路,也激发了耦园未被发掘的潜力。对于耦园来说,得到的不仅仅是“利”,同时也带来了“名”,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以后,耦园顺利地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看到了耦园“名利双收”后,同样不景气的怡园于两年后也加入到经营外包的行列。当时的怡园每年的门票收入只有20多万元,平均日接待游客只有100多人,每年支出约80万元。而把经营权外包给企业以后,怡园每年能盈利40万元,相比之前的亏损来说,这已是很大的改观。

喜忧参半,“软硬原因”共促政府收回

园林民间经营的后果在随后的时间里得到了人们更理性的审视。“像耦园这样让民间力量进入,最大的成效是搞活了经营,却忽视了保护方面的问题。”苏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文化保护专家徐刚毅对记者说。

2005年,建设部规定禁止将世界文化遗产的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苏州园林管理局决定将经营权外包的古典园林在合同到期后收回。2005年9月,怡园合同到期,经营权被收回来了。今年年底,耦园的承包合同也到期了。同时,耦园今年已被确定为亚太地区世界遗产教育与研究中心――苏州中心的办公区,收回耦园也是政策使然。

“国家规定文化遗产不能由企业经营,这是两个园林收回的‘硬性原因’。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则是收回的‘软性原因’。”徐刚毅说。

据耦园和怡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园林经营权外包给企业后,商家私自改动园林布局和功能的情况时有发生。历史悠久的厅堂或被改成了小商店,或者变成了照相馆,还有的在园内开设了茶室。这些地方能不能被如此开发,既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也没有相关的部门去监管。有关专家表示:“苏州园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过度的开发势必会造成破坏,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逐年增长的客流量也让两个本就不大的园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节假日,来参观的游客简直要把园林挤爆了。”一位园林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园林不堪重负,导致维修量每年大幅度增加。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经营者往往通过高额返点拉拢导游,扰乱了市场秩序。部分导游还擅自将游客拉至指定的园林,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样的开发,把经营放在了保护之上,违背了一开始‘通过民企承包,在适度开发中保护园林’的原则。”徐刚毅对记者说,“政府把经营权收回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适度开发,寻找保护和发展的契合点

“将园林经营权外包的尝试是有价值的,不能因为政府的收回而对它全盘否定。但其中折射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徐刚毅说。

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而政府的财力有限,只有通过开发经营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不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保护和经营的最佳契合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作为苏州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见证人,徐刚毅表示,尽管苏州市政府在文物保护上每一步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拥有众多文物还是让苏州“痛并快乐着”,毕竟仅靠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是不够的。民间力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是怎样理顺主管部门和经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确保主管部门的监管权利使用,从而把开发经营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损坏降到最低。这些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重视。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其实苏州有较多的成功做法。就在去年,苏州以‘古建筑入股’形式让民资参与保护、经营和收益的模式,开创了国内古村落市场化保护的先河,也确实有很好的保护实效。”(见本报2006年5月1日2版报道)徐刚毅说,“总之,对于文化遗产的经营一定要体现适度开发的原则,否则利用经营来促进保护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压题照片:苏州的耦园有几百年的历史。图为耦园一角。(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