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宏图报党恩 志远为国强

2007-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宗立 通讯员罗斌 我有话说

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乡的康慨,5岁时,母亲推着装满麦子的架子车回家,不慎从小路上摔了下去,受了重伤。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但花光了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妈妈的病一直没能治好,康慨的爷爷也在忧郁中去世了。到康慨上初一的时候,他爸爸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离家出走,至今也没回来。康慨是在老师帮助下

完成初中学业的,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然而,他的家庭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了。

就在此时,希望出现了!

为配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2002年,中央文明委决定,在中西部地区开办42个面向特困学生的高中“宏志班”,每班50人,每年资助2100名学生;每生每年获资助2000元,其中包括每月60-80元的生活费,并由所在学校免去受助学生学费。“宏志班”本着“雪中送炭”的原则,招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无力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在甘肃省,会宁一中成为全省设立“宏志班”的两所中学之一。

康慨成为会宁一中“宏志班”第一批受益者之一,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已于2005年毕业,并顺利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

依据甘肃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的安排,会宁一中从2002年秋季开始,每年从平凉、庆阳、陇南、天水、定西、白银6地(市)招收50名品学兼优、家庭特困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目前,第6届“宏志班”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三届“宏志班”已经毕业。

近日记者来到会宁一中,见到“宏志班”学生,人手两本书,一本《会宁一中学生手册》,另一本是《名校英才录》。主要内容是介绍37位曾就读于会宁一中、现已取得博士学位、在各条战线作出贡献的优秀校友成长、奋斗经历,他们曾经都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他们的奋斗历程给学生以启迪。不久前,在美国获得双博士学位的张敬仁教授和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赵永平教授回到母校作报告,讲述他们是怎样从会宁穷山沟,走向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艰苦奋斗历程,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伟大的长征精神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宏志班”学生报到入学后,学校就组织他们参观会师纪念塔、长征景园、会师纪念馆,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长征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宏图报党恩,志远为国强。”在会宁一中“宏志班”教室最醒目的位置,都贴着这样的一句话。这是学校为“宏志班”学生题的班训,目的是教育学生时刻牢记党培育之恩,时刻以国家富强为己任。

“我们对‘宏志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会宁一中的‘宏志班’办成全国42个承办学校中最有特色、最有成绩的‘宏志班’,让他们100%考入大学,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专门人才,不辜负国家的期望和重托。”会宁一中校长席明珍说。

“在会宁一中‘宏志班’学习了3年,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发展了特长,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志愿。会宁一中‘宏志班’不但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砥砺意志、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熔炉。”2006届毕业生尹涛面对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会宁一中副校长郑焕明用“文风厚、学风正、教风严”来形容该县的教育情况,“‘宏志班’学生都是学习最优秀、家庭最困难的,哪一名农家子女被招进去,整个村子都感到光荣,并且树起了榜样,辐射作用相当大。”

6年来,会宁一中“宏志班”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教育教学成果显著。2005、2006、2007三届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均达100%,重点上线率均在80%以上。2005届毕业生共50人,其中41人上重点线,有3人考入清华大学,1人考入北京大学,7人进入全省高考前100名,班级高考平均成绩达604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