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刻把农民放在心上

2007-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慧 我有话说

民生问题系列发布・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

时间:九月十三日
    地点:国务院新闻办
    主题: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布人: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

今年5月以来,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农业部监测显示,8月9日猪肉批发价格最高达到每公斤21.4元。“菜篮子”、“米袋子”不稳的现状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影响农民养猪种粮的积极性。

面对现状,中央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饲养母猪、加强防疫、发展规模化养殖、奖励生猪生产大县等政策措施。今年8月份,我国猪粮的比价为8.6:1,农民养一头猪可以获得300元到400元的盈利,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又被重新调动起来。9月7日,我国猪肉批发价格已经降为每公斤18.6元,比8月初的最高价位下降了2.8元,猪肉价格逐渐稳定。

好的支农惠农政策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与市场价格稳定,其次,要具有完善统一的体系以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最终实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时刻把农民放在心上,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些政策将连续、稳定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呈现出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支农政策保障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支农惠农政策首先保障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今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储粮总公司联合发布《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继续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粮食主产省按小麦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国家在这些主产区按小麦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稳定了市场价格,也就稳定了全国小麦市场价格。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大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11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去年粮食增产部分中,主产区的增产达到90%左右,2006年粮食主产区的增产贡献率高达103%。

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粮食市场涨价态势,尹成杰表示,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是充裕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没有改变,而且农产品供给充裕、品种丰厚,2004年到2006年,粮食连续三年稳定增产,累计增产1335亿斤。今年在自然灾害明显偏重、上年的产量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同时,目前的秋粮长势正常,如果后期没有大范围的早霜或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好的收成。

国家的粮食支农政策保证了粮食安全。尹成杰指出,十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需的基本平衡。2006年末,国家粮食库存同比增加300多亿斤,库销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到18%的安全线。

虽然目前粮食供求平衡,但是我国粮食生产依然面临着需求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压力,面临着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稳定地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但是我们有信心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亿斤的目标迈进。”尹成杰表示。

支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好的支农惠农政策应该是稳定、持续的,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

尹成杰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政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农民的欢迎。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巩固、完善和加强。

目前,我国谷物、棉花、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夏粮和早稻克服多种困难继续增产,秋粮生产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尹成杰表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支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事实证明,中央出台的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力量,促进我国农民增收走上快速良好的发展轨道。

统计显示,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增幅为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

尹成杰介绍说,今年我国农民增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亮点,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增量比重的60%;其次,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这一块去年占到53.8%;另外,政策性的因素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81元,增加33元,增幅达到22.5%。

尹成杰指出,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去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因此我国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他表示,面对以上挑战,政府将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由于采取了先进的种植手段和管理方法,农民喜获丰收。图为两名妇女正在宁夏红寺堡一处粮食收购点堆放玉米。照片来源:新华网

    规模养殖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图为山东省滕州市龙阳镇高岭村一位养鸡户正在鸡舍里忙着拾鸡蛋。朱婷婷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