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玉兰:见不得别人有难的“平民慈善家”

2007-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俭朴的衣着,慈眉善目的面容,58岁的李玉兰平平凡凡。即使以她的形象为主体的公益广告,一块块矗立在她所在的安徽省蚌埠市的大街小巷,李玉兰依然如同寻常巷陌中常常遇见的邻居大妈。

然而,平凡的李玉兰却是一位让世人感动的“平民慈善家”。她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的钱,一次一次地帮助病友,帮助灾区人民

……1990年以来的17年间,李玉兰累计向社会捐款17万多元。

李玉兰祖籍山东、出生于上海、定居于安徽省蚌埠市。从小家庭生活贫困,全靠街道组织以及街坊邻居的救济才使她活了过来,并教会了她许多做人的道理。从那时起,李玉兰的心里就萌生出了一颗感恩的心,并立志长大后要回报社会。

李玉兰现在的家位于蚌埠市蚌山区,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两间小房子里,住着李玉兰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值钱”的家当就是一个柜子,一张床,一台旧电视。与众不同的是墙上挂着一张装裱过的“希望工程”救助卡,这张卡是李玉兰第一次捐助“希望工程”得到的,也是她走上扶危济困道路的“起点”。那是1990年的一个晚上,李玉兰与老伴看到电视里播放新闻,说捐助300元就可以帮助一名儿童读完小学。李玉兰跟老伴商量,给“希望工程”汇点款去。第二天一大早,李玉兰和老伴便赶到邮局,汇去了600元人民币。在汇款单的留言栏里,她让人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多识一个字,多懂一分理。”从此,资助贫困生成了李玉兰生活的一件大事,从那个时候起,李玉兰资助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失学儿童。

“见难不帮,心里总不踏实!”被人们誉为“平民慈善家”的李玉兰总是这样解释自己家里过得紧巴巴的,却不停地往外捐钱的原因。1997年春天,李玉兰和儿子回到山东老家扫墓。在村敬老院,李玉兰得知这里的七位老人每人每月只有五元钱零花钱的时候,她被深深地震撼了。李玉兰找到村干部,表示愿意每月给每位老人30元钱,尽自己的一点心意。从那以后,十年来,李玉兰按月给七位老人寄钱从未间断。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又主动给每位老人增加了20元。碰到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的时候,李玉兰就是借钱也要给老人寄去。

1998年9月,安徽省固镇县王庄镇镇北居委会的村民汤明聪因车祸,住进了蚌埠市传染病医院,在这里结识了同在医院治疗的李玉兰。汤明聪住了53天的医院,无钱继续医治,面临出院的困境。李玉兰得知情况,细心劝慰汤明聪,并替其补齐了500元差价。在汤明聪出院后热情邀请他和妻子到她家做客,并在临走前给他买了营养品,悄悄在盒子里又塞了500元钱。说到这里,汤明聪流泪了,农村的汉子言语不多,却极为朴实:李大姐是个好人,我祝愿她以后身体长寿、全家健康。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1998年,蚌埠市天桥社区朱杨氏高龄老人,儿子已经去世,媳妇出走,仅有一个孙子在监狱服刑。老人租住了一间破旧的小屋栖身,因没钱病又重,被房东赶了出去,李玉兰得知情况后,拿出1700块钱把老人租住的房子赎了回来,并且隔三差五去探望老人,直至老人去世后,李玉兰在街坊的帮助下,料理后事……

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给自己治病,李玉兰只购买最便宜的药品;惨淡经营着一个小饭店,一家人长期吃着剩菜剩饭……清贫的李玉兰仍然继续资助十多个贫困学生,仍然坚持每月按时给五保老人寄去生活补助,仍然是遇到有困难的人便慷慨解囊。见不得别人有难的李玉兰,2005年获得首届中华慈善奖;去年,又在“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得票总数名列第一。网友评论说,“李玉兰那无边的善,博大的爱,传递出人性的光辉和人间的温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