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草原文化研究

2007-09-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光林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辉煌灿烂,她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创造和发展,由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的。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当前深化草原文化研究,首先要准确把握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

特质;其次要通过研究,确认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再次是要重视对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的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其作为重要社会资源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通过文化的视角、手段和途径来审视、处理和协调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各种复杂的关系,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及文化的审美、娱乐、教育和对社会群体的凝聚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普遍共识。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辉煌灿烂。她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创造和发展,由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的。显然,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最近几年,草原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这一研究还仅仅是开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升华。我认为在这方面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好、处理好。

一、把握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特质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积极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中心内容。综合目前的研究,我认为,对于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把握。第一,要弄清什么是草原文化,即草原文化的界说问题。我们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历史上,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细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期农耕文化和部落文化,以朱开沟文化为肇始的游牧文化以及中古时期逐步兴起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发展的现象。到近现代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又为草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草原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相统一、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复合型文化形态。

第二,草原文化的类型问题。从文化学上分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草原文化视为一种以崇尚自然为根本特质的生态型文化。这种文化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从观念领域到实践过程都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一以贯之,使之能够在知、行统一上得到升华,从而以敬畏和珍惜的心情对待自然,保护自然。这也是草原文化不同于伦理类型的中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问题。这是目前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有许多观点正在热烈讨论之中。我们认为,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提升,期望研究同仁通过讨论能够达成基本共识。一是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草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开始,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开文明先河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草原文化推向新的历史时期,使草原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二是区域分布的广阔性。作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是指形成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大致分布于包括从大兴安岭东麓到帕米尔高原以东,阿尔泰以南至昆仑山南北的广大区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虽然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文化不尽相同,但都是以草原这一地理环境为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与统一性,形成具有复合特征的草原文化。这里,草原既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当然,草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现象,又当别论。三是创造主体的多元性。草原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由于这些民族分别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使草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诸如匈奴文化形态、鲜卑文化形态、突厥文化形态、契丹文化形态等等。这是草原文化创造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草原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草原文化创造主体虽然是多元的,但由于这些民族相互间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族际传承关系,因而草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脉相承的,是同质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四是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游牧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是以草原自然生态为基础产生的,从古至今相继产生过采集、狩猎、农耕、游牧、工业等多种文化形态,使草原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多种文化集合,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其中,建立在游牧生产方式上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导文化,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草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古老传统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吸纳现代文明因素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物质文化形态到精神文化形态,从思维方式到认知体系,从生活习惯到制度规范,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无不在相互激荡、碰撞、冲突和吸纳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统一,使草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确认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整个草原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研究草原文化,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如此才能对草原文化有本质意义上的认识。

经过近年来的深化研究,我们确立的基本认识之一是: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这一论断,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全国学术界、理论界、文化界等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三北地区等草原地带,不但分布有许多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素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表明,在史前时代,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曾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华“玉文化”、“龙文化”、“礼仪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确立的第二个基本认识是: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探讨的草原文化,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即中国的草原文化,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中华各区域文化中分布最广的区域文化之一。

确立的第三个基本认识是: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这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造就这种独特而伟大的文化发展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内在建构。在这“多元一体”的内在建构中,草原文化以“天人合一”及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不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兴旺增添生机与活力,一次又一次地实现新的发展。

三、重视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

    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不是偶然的。如何认识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回答的问题。

我们认为,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首先体现在它能够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基础和价值资源。草原文化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文明积淀,已成为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至今依然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建设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都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汲取,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次,草原文化已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领域体现得十分突出。草原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代草原文化高昂的主旋律,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团结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着特殊的、浓厚的熏陶力和感染力。第三,草原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特征和方向,又具有地域和民族形式上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原文化以其特有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重要形式。比如,这些年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正在开拓出一条既重视生态建设,又加快地区繁荣发展,既坚持开发建设,又促进民族和谐的发展道路和建设形式。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草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本文是作者为《草原文化研究丛书》所作的总序,发表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