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万名泉城义工同奏和谐曲

2007-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在济南市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支由4万名志愿者组成的泉城义工队伍,他们以“展我所长、尽我所能、倾我热情、回报社会”为理念,利用业余时间有组织地免费向市民提供医疗保健、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心理咨询、陪老护幼、扶贫助残等多项服务,用平等互助、诚信友爱的自觉行动构建着“和谐济南”。

泉城义工已成为

济南市响亮的城市品牌,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有需求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挂在百姓嘴边的流行语。9月15日、16日是双休日,记者悄然走进这个城市的街巷社区,聆听“泉城义工在行动”的和谐乐章。

社区“放心吧”:孩子们的乐园

15日上午8点半,济南市杆石桥社区服务中心。记者刚刚走近设在这里的“放心吧”,便听到孩子们快活的笑声。“放心吧”里,十几名“红领巾”分别围坐在课桌旁,正在五六名大学生义工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玩着益智游戏。有些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下象棋。一位叫徐瑞的小男孩告诉记者,这里离家近,又有大哥哥、大姐姐们带着玩,辅导功课,爸爸妈妈很放心。

杆石桥街道办副主任牟曙光介绍说,每天下午4点是小学生放学时间,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法及时接孩子回家,被人们称为“4点钟现象”。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9月,我们腾出一间大屋子,设立了“放心吧”。山东政法学院的1000多名大学生,轮流来到“放心吧”,当起孩子们的辅导老师。每周一至周五学校放学后,大学生义工就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到小学校门口接领学生,集中后列队返回“放心吧”。在这里,大学生义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孩子们高兴地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课堂”。直到下午6点,孩子们由家长全部接走,大学生义工才离开社区。受杆石桥“放心吧”的影响,如今泉城已冒出许多深受市民欢迎的“放心吧”、“孝心吧”。山东政法学院义工服务队被济南市文明办、团市委、济南时报志愿服务联络站评为泉城义工十佳集体,杆石桥街办社区服务中心也被命名为“泉城义工服务基地”。

福利院孤儿迎来105个“爸妈”

15日上午11点,济南市社会福利院。明净的蓝天下,如茵的草地上,来自泉城公交公司几位年轻的“义工妈妈”正带着孩子们玩耍。孩子们一会儿欢唱跳跃,一会儿又依偎在“妈妈”怀里撒娇,尽情地享受着久违的母爱。在楼上的婴幼儿活动室,六七位义工妈妈和爸爸怀抱着各自的“宝宝”,用全身心的爱与婴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在这里做义工,快乐充实有意义,比在家里闲着打麻将好多了。”“义工妈妈”田雨杰谈起自己的新岗位全然忘记了每日往返奔波的辛苦。这位65岁的退休老人,每天早晨5点多出门,中间换乘两次车,才能从东郊的家来到西郊的福利院。一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能回家吃午饭。

“福利院职工不多,虽然她们尽心尽力,但这里100多个孩子还是缺少亲情拥抱。”正如田妈妈所说,福利院的孩子们由于缺少亲情交流,身心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脑部疾病儿童受到的影响更大。为了让孤儿重新得到父母之爱,从今年4月起,《济南时报》志愿服务联络站发起了泉城义工“亲情拥抱福宝宝”活动。福利院对应征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通过后还要接受体检和育婴知识技能培训。正是从那时起,田妈妈加入到泉城义工的行列。如今,参加“亲情拥抱福宝宝”活动的义工已有105人,其中有60多人成为福宝宝们相对固定的“父母”。数月来,这些弃婴和孤儿在“义工爸妈”亲情的滋润下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因煤气中毒脑部受损的涛涛有了精神,唇腭裂的念念会叫“妈妈”了,只知道盯天花板的贝贝学会和“爸爸”捉迷藏了……“泉城义工们的努力,让宝宝们的成长与正常家庭孩子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

因受助而助人,因爱心而凝聚

9月16日上午10点,大明湖社区。杨柳轻摇,泉水潺潺。这里是每个“双休日”泉城义工雷打不动的集体活动现场。看吧,这边是一字排开身着白大褂的医疗保健服务团,那边是身穿蓝色工装紧张忙碌的家电维修服务团,中间还有法律咨询服务团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活动现场如过节般热闹。这个老大爷因为修好了电视机而乐得合不拢嘴,那位老大妈因为医疗专家为自己解除了病痛而连声称谢。泉城义工,以贴近百姓的服务走进了泉城居民心中。

往前走,记者来到“泉城义工之家”。在这里,前来报名做义工的市民络绎不绝,更有机关干部和私营企业团体报名者。因受助而助人,因爱心而凝聚。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智菲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在泉城义工网站上,她发出了一封求助帖,立即引起了泉城义工们的关注。义工们开导她:“人的一生总有潮起潮落,不可能时时处于风口浪尖上。困难可以毁灭人,也可以成就人。自信些,坚强些,你行,慢慢来。”义工们的热情感动了她,王智菲也加入到泉城义工队伍中。一次,她随“义工艺术团”到康乐老年公寓演出,一位老人身体不适发生呕吐,瞬间,王智菲看到一名义工用自己的双手接住了老人的呕吐物,避免弄脏老人衣服。这一幕,让王智菲坚定了做义工的决心。以后的日子,她多次到老年公寓、辅读学校陪伴老人,帮助智残儿童。曾向泉城义工求助的这位女孩成为一名泉城义工精神的传播者。

泉城义工的动人场景看不够,泉城义工的感人故事听不完。两年来,从“为民工维权”到“让特困家庭过好年”,从“雪中送炭”到“泉城无贼”,从“慈善小学”到“爱心书架”,一个个主题活动高潮迭起,一件件困扰市民的忧难事顺利化解。家庭变得和睦,邻里变得和善,社会变得和谐。泉城义工由最初的146人发展到4万人,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济南市民的一致认可。

最早发起这一活动的《济南时报》泉城义工志愿服务联络站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面对这一殊荣,他们说:掌声在背后,鲜花在远方,泉城义工永远在路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