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使的忠诚

2007-09-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用爱点燃更多的蜡烛

黎秀芳是情感细腻丰富的人,虽然一生未婚,对医疗护理事业天使般的忠诚,使得身边有着数不清的“亲人”。

上世纪60年代末,黎秀芳下放到甘肃会宁农村劳动。冬日的一天,黎秀芳和同伴们顶着寒风背着药箱,走了30多里山路进行巡回医疗。中午时分,一个名叫刘

文贵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跑到他们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当时她们4个人中,只有黎秀芳有过临床经验,但已多年没有做临床工作了。黎秀芳没有多想,就和另外一位护士背起药箱,一口气跑到病人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整整忙了一夜,婴儿得救了。为感激她们的救命之恩,刘文贵给他的儿子起名叫“军娃”。

会宁刘平村是一个干旱的穷山村,卫生条件极差,村里很多妇女患上了子宫脱垂病,严重时甚至溃烂流血。那时,黎秀芳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跪在土炕上,用药水给她们清洗,然后用艾叶薰,用煮过的纱布蘸上盐水、草药,敷在她们的子宫上,再轻轻地揉托,将脱垂的子宫一点点复位。有一次,她连累带饿,一下昏倒在土炕上,全村人都来看她。当她醒来时,发现口袋里装满了炒豆子,黎秀芳的眼睛湿润了。她深知,乡亲们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表达心意,这一把把豆子,就是乡亲们捧给她的一颗颗纯朴的心。

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想不到黎秀芳的居室会简朴如斯:一台18英寸的老式“金星”牌电视机,拧上铁丝当提手的锅盖,一条用了20多年、已经看不清本色的毛巾被,断了一条腿的木板床,60年前从重庆提来的“古董”皮箱……让人很难想象房间的主人是月薪逾万元的专家。

黎秀芳生病住院,从来不喝一瓶营养液,不吃一片昂贵药。病情稍有好转,就坚决要求回家休养。她说,我这点病吃点药就好了,把床位腾出来,让更多的病人住。

黎秀芳生活节俭,她的衬裤穿得磨破了边,也舍不得扔。买一包抽纸都嫌奢侈,每次都要裁成小块使用,就连1997年9月她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南丁格尔奖时所穿的那件红毛衣,还是赴京前夕学生们从批发市场花58元钱买来的。

黎秀芳又很慷慨。她的同学张开秀逝世前,黎秀芳与她共同写下《联合言志书》,将她俩的4万元积蓄全部捐赠兰州军区作为护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奖励基金,定名为“双秀奖”。而今兰州军区“双秀奖”获得者已有75名。黎秀芳临终前,又把平生积攒的80万元捐献给军区总医院,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黎秀芳的老家在南京夫子庙有二十多间房产,落实政策时,政府要归还给她,但当她看到老房子里住满了群众时,不忍心让他们搬迁,就放弃了这份家产。

保姆田凤琴自幼失去双亲,从15岁开始就与她生活在一起,黎秀芳像对待亲孙女一样,教她学习、做人。1993年小田结婚时,黎秀芳为她置办嫁妆,买了金戒指,把小田送上了婚车。

在甘肃会宁县农村巡诊时,她看到一位产妇生产后没有衣物包裹婴儿,当即把自己的床单撕去一半,送给这对贫困的母子。

黎秀芳一生无儿无女,但她把官兵和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黎秀芳总对她的学生说:“官兵是我的亲人,患者是我的亲人,我要用爱的火花点燃更多的蜡烛。”

最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一生崇尚护理先驱南丁格尔,倾心致力于护理教育及管理,躬身耕耘六十载。效仿先贤,专注护理,我亦终身未婚,宗亲均居海外,膝下无一儿女,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生老壮死,乃自然法则,我已年届耄耋,去日不多,皆无怨无悔。我为党没做多大贡献,为念念不忘党的关怀和培养,当以护理未来为己任,不遗余力,谋求发展,弘扬人道,激励创新。要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故在我下世后,遂将平生所有积蓄全部捐赠医院,用于为部队伤病员服务。以绵薄之力,献仁爱之心,了平生所愿。并倡议业内有识之士,携手同心,共图护理发展之大业。”

这是黎秀芳的遗嘱,200来字,袒露的是老人对党和人民一腔赤诚。

黎秀芳跟定共产党正是缘于她亲身感受到党的无私与伟大。兰州刚解放时,粮食缺乏,生存环境十分艰苦,部队官兵作战任务繁重,有时粮食供应不上,解放军宁可自己断炊,也要把粮食留给医院的伤病员。一次,一位帮着她们看护伤病员的战士忍着饥饿说啥也不肯吃解放军送的馒头。面对这种情景,黎秀芳对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从此开始了她艰辛而又曲折的追梦历程。

不久,身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到学校视察工作,操一口浓重的湖南腔问黎秀芳:“老乡,你入党了没有?”

黎秀芳说:“还没有,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彭德怀说:“我们党讲成分但不唯成分,重在个人表现嘛。只要你积极要求进步,党是欢迎你的。”

1952年7月12日,而立之年的黎秀芳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当时,黎秀芳的家庭被定为旧官僚,这成了她入党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她一次次期盼,一次次落空。正当她心灰意冷时,1956年12月,在全国护理学会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在人群里一眼就认出了黎秀芳:“你姓黎,还在西北工作?”当得知她还在兰州工作时,周总理说:“很好,西北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周总理的嘱托又一次给了黎秀芳莫大的鼓励,她决心把毕生献给大西北,献给党的护理事业。回来后,黎秀芳第二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此后,时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考验她。在关进“牛棚”的岁月里,黎秀芳除了劳动改造,每天都要挤时间读书学习。那段时间,她认真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77年7月1日,刚刚平反恢复工作的黎秀芳向党组织递交了第6份入党申请书,又一次倾诉要求入党的迫切心情。她在申请书中写道:“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我最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夙愿终有实现时――1978年9月3日,已经61岁的黎秀芳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她眼含热泪,激动不已。

有人不解地问她:“你这样痴心地要求入党,到底图个啥?”黎秀芳的答案极其坚定:“我认准共产党好,我相信党,党迟早也会了解我、理解我;我是个很要强的人,我认准的道路,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不能让党的形象走形

1978年以后,黎秀芳先后担任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副校长,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军区护理专业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等职。黎秀芳坚守一条底线:“党员只有为党服务和工作的义务,没有为个人捞好处的权利。”

有一年,军医学校招收新一届护士学员。面试时,黎秀芳发现有几名学员初中没毕业,便要求退回去。那几位学员的家长纷纷赶来说情。黎秀芳说:“护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必须熟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你们的孩子文化基础不扎实,即使入了校,她们也完成不了课程毕不了业,这是耽误了孩子呀。”说得入情入理,那几位家长领回了他们的孩子。

1982年,陪伴黎秀芳生活4年的小保姆田凤琴,让黎秀芳帮忙参军,“只要当了兵,就不愁后半生”。黎秀芳对小田说:“你户口不在这里,我要找人给你办理入伍,就违反了规定。你和我在一起好几年了,看见奶奶做过违反原则的事吗?”有人私下议论黎秀芳不近人情,黎秀芳说:“宁可让人怨我不近人情,也不能让党的形象走形。”

黎秀芳和她的学生周运玲一家感情深厚,她立的遗嘱就是让周运玲夫妇作为参与见证人,可以说是她能够托付生命的人。但在1988年一次高级职称评定时,黎秀芳把手中的关键一票投给了另一个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同志,而没有把这一票投给她的学生周运玲。

为了教育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黎秀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为部队、医院和学校作过上百场报告,场场听众爆满,处处掌声雷动。

2007年3月3日,医院党委“一班人”到病房中为黎秀芳祝贺91岁生日,护理人员两次俯耳问:“校长,知道您今天过多少岁生日?”黎秀芳伸出三个指头,清晰地回答:“30岁!30岁!”在黎秀芳心中,党龄才是她的实际年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