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方兴未艾的“节地运动”成效显著

2007-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角声中,举国上下兴起节约和集约用地之风,各地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以富有创造力的实践,回答了如何节约和集约用地这一重大课题。

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

能不用的地就不用,能用存量土地就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随着最严格土地管理

制度的实施,全国不少城市在规划编制中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规划的实施中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加强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场深刻的“节地运动”就此展开。

河北省唐山市实施“平改楼”工程,盘活“城中村”、“城中厂”用地,基本实现城市发展不出城。辽宁省大连市10多年坚持旧城改造,约60%的人口迁入新居,节约土地20多平方公里。广东省深圳市对用地达6万多亩的241个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城市新增住宅用地量3年减少三分之二。福建省厦门市通过企业撤迁出岛、向园区集中,几年间腾出岛内土地5.67平方公里。海南省三亚市对上一轮房地产热带来的大片闲置地进行“二次开发”,盘活15000多亩……

用地就要用出效率来

2004年6月,当国务院五部委检查小组到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查土地利用情况时,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内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23亿元。据核算,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5250亩土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与开发区累计上缴税收之比约为1:23,相当于投资一个闵行开发区,创造了23个闵行开发区。

这是我国开发区用地集约的一个典型范例。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成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福建福州市通过将不同行政区项目集中搞“飞地工业”,开发区、工业区数量减少30%,工业用地节约25%,GDP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湖北武汉市通过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新建起汉正街都市工业区,2004年区内工业总产值将近20亿元。

节约集约用地没有止境

节约集约用地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调整。针对我国农村布局分散、利用粗放的现实,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小城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腾出了大量土地。

近年来,我国还加大了农地整理、废弃地整治的力度。据统计,我国约有9亿亩中低产田,工矿、交通业建设废弃地约有2亿亩,这也是一笔大有潜力可挖的土地后备资源。据了解,2006年全国存量土地在用地供应中的比重超过五成,节地成效明显。2007年,国土资源部正在抓紧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和标准,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