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基层党支部里的新鲜事

2007-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记者近日在重庆市南岸区部分街镇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村和社区党支部近年来转变工作重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已经成为群众致富带头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构建和谐社区主阵地。当地居民说,党支部与我们最贴近,也与我们最贴心。

偷艺与传艺

迎龙镇马颈村是远近

闻名的观赏鱼养殖基地。村民们都知道,基地能发展到今天,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雷德胜。

雷德胜是马颈村首批通过养殖金鱼实现致富的“带头人”。他的金鱼养殖技术,最先是从哥哥那里学来的。可是当他最初提出将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全村一起发展金鱼养殖业时,却遭到了哥哥的极力反对。哥哥告诫雷德胜:不要为了一些虚名,断了自己的财路!见雷德胜仍“执迷不悟”,哥哥便开始对他实行养殖技术、进货渠道、疾病防治“三保密”。

但雷德胜怎么会放过这个能让全村大发展的机遇?他每天坚持上门做哥哥的工作,见效果不大,又发动所有的亲戚来当说客,还是没有收获。不得已,他又将自己家里的农活全部留给体弱的妻子,自己跑来帮哥哥割草喂鱼,一边偷学技术。村党支部开会时,他还特地邀请哥哥列席,请他帮村社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终于,哥哥松口了。雷德胜又趁热打铁,凭着跑不断的腿、磨不烂的嘴、累不垮的身板,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解决了金鱼养殖的供水问题,落实了销售渠道。现在,马颈村的观赏鱼养殖基地规模已达887亩,年销售量达240万对,年收入近千万元。

背景雷德胜是重庆市委“双培双带”培养的典型。“双培行动”即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双带行动”即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党员干部带领致富。根据计划,重庆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培养3万名能人入党、1万名党员能人,5万名党员干部“致富之星”。

搭建“巧手联盟”

南坪街道响水路社区党委确定的工作思路,是着力打造“服务型特色社区”。社区党委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手工艺术,整合社区民间、民俗、手工艺人才资源,逐步发展创意产业,为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机会。结合下岗女工心灵手巧的特点,社区创办了“巧手联盟”,组织部分四五十岁的下岗和失业妇女开展手工艺编织活动,重点挖掘民间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蜀绣、手工编织服装、手工绣鞋垫、纯中草药保健香袋等。这一活动吸引了重庆市多位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加盟,并成立了重庆涂山氏民间工艺社。涂山氏民间工艺社大力培育民间创意产业,形成了手工剪纸、手工编织、烙画三大系列产品。目前,工艺社已吸纳200余名下岗失业女性就业,产品也走出了国门。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蔺窑村行路难的问题,蔺遂虎首先带头捐资1000元,并把两个孩子结婚用的4万多块钱垫了出来,经过多方努力,筹资116万元,使蔺窑村在2000年全面完成了两纵三横全长4.2公里的村级5条主要干道的水泥硬化工程。

“干事业首先得讲责任心”

第3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天,蔺遂虎就宣布自己3年不要工资,干好了继续干,干不好让位。

说是3年不要工资,直到2002年,整整5年过去了,他才领到第1份工资:每月60元。到如今,蔺遂虎月工资说起来翻了一番多,但每月也只有150元。

打井、修路、建学校,他先后个人垫资7万多元,以个人名义累计举债数十万元。打开蔺窑村的账本,我们看到,至今村里仍欠蔺遂虎22179元。“大部分是8年前修路时欠下的。”村会计蔺守仪告诉记者。

蔺遂虎在村里并不算富裕,3口旧窑洞和6间平房,住着老少9口人。杂物棚里放着一辆骑了十几年的旧自行车,每天,他就骑着这辆自行车,为村子发展四处奔走。蔺遂虎住的窑洞兼作厨房和饭厅,一张掉了漆的老式木床磨得锃亮,看不出年代,家里甚至没几张像样的椅子,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台用了多年的电视机。

“为人在世,最讲究就是两件事:公为先,孝为大。”蔺遂虎说,“像俺村这样的穷村,单纯讲报酬,根本就没法干,干事业首先得讲责任心。”

“蔺窑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吃水和道路问题后,蔺遂虎又在全村推行沼气,鼓励大家开展养殖种植业。目前,全村80%以上的家庭都用上了沼气,养殖业年纯利润52万元,种植业也初具规模。

2005年9月,蔺窑村和河南省科技开发中心达成协议,由中心投资120万元,建起村里的第一个工业项目――粉煤灰免烧砖厂。2006年1月,经过多方奔走,香港天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大棚蔬菜专有气体肥料项目落户蔺窑村。

目前,蔺遂虎正在同澳大利亚代理商洽谈商汤陵修复开发项目,在他看来,这个新的旅游景点将给蔺窑村今后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效益,而蔺窑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