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浩歌唱大风

2007-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 李韵 我有话说

金秋之际,一部反映青藏铁路建设伟大工程的电影《青藏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而这,只是反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众多优秀文艺作品中的一部。

从三峡工程到西气东输,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青藏铁路到奥运工程……国家各项大型重点建设工程,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亦是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文艺,与时代

同行,与祖国同心,见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普通建设者的辛勤奉献。

记录辉煌巨变

2004年12月30日,数万将士日夜奋战3年多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实现全线投产运营。当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庆典大会上,年轻的女作家孙晶岩,与众多建设者一起,成为被表彰的先进个人。两年多时间,两万多里,孙晶岩从新疆拜城沿着管线一直走到上海的白鹤镇,采访了四百多名建设者,记下了30本采访笔记,以一部70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历史,热情讴歌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前线,就好比一处丰美的水草,在这里可以放牧自己的激情和见闻与感动,收获精神、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成果。”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如是说。在青藏铁路通车之际,《激情唐古拉》、《东方哈达》、《青藏大铁路》三部报告文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而《天路》、《火车通到我家乡》、《雪山彩虹》等歌曲以及《青藏线》等电影也成为此类题材作品中的翘楚。

“这是最高处了/这是三峡工地最高处了/当我走出梦境/站在坛子岭上/当我放眼望远/一个美丽的传说/正演绎一个美丽的现实……”这是诗人谢克强先后上百次走进三峡工程的指挥部、民工工棚后,在长诗《三峡交响曲》中的深情感慨。而音乐剧《大三峡》则以柔性的表现形式讴歌了三峡工程的伟大和建设者青春勃发的风貌。在剧中,当为三峡事业殚精竭虑的老水利专家罗磊溘然长逝后,在大坝泄洪的壮观场面中,几代建设者发出铮铮誓言:罗老,您放心去吧,这里有三峡,这里有我们,这里有三峡精神……

从“百名作家深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百名作家农村行”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投身奥运、铸造名篇”等采风活动,一次次,一回回,文艺家描绘了感受火热时代的动人场景。从记录首钢曹妃甸新区建设的报告文学《曹妃甸》,到反映洋山工程建设的话剧《激情东海》……一部部,一出出,成为文艺见证辉煌巨变的生动记录。

讴歌辛勤建设者

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召唤着文艺家们走进工地、走近建设者,亲身感受那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而建设者们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感动、激励着文艺家们,他们来到建设者中间,用自己的艺术作品献上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今年元旦刚过、春节将至的时候,中国文联连续组织了多场慰问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建设者的演出。1月4日,中国文联的艺术家们在浓雾中赶到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曹妃甸工业园区25万吨矿石码头。舞台就是码头货场的一小块空地,背景是一艘正在装卸货物的大型船只,音响设备只是一支普通的话筒。室外温度不到零摄氏度,海风劲吹,艺术家们用歌声和欢笑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火焰。

2月11日,另一批艺术家又来到北京奥运工地“鸟巢”、“水立方”,为建设者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公益演出。冬日的寒风中,艺术家的表演博得了阵阵的掌声与喝彩。工程建设者们感动地说,在春节到来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么多熟悉的演员,看到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这就像行军途中的战鼓一样令人奋进。

肩负时代重任

“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伟大的时代给予了文艺家们丰富的创作灵感与素材,在人民的伟大中,他们获得了艺术的伟大。

“拍这部影片是因为电影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电影《青藏线》的导演冯小宁如是说。海拔五千米的高原反应、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成了电影主创们经历的家常便饭:摄影机冻得无法开工,演员也常因缺氧而头晕脑胀。尽管如此,他们都说“很值得”。

“我工作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基层职工需要我们。”中原歌舞团团长杜继平说。钻井在哪儿,工人在哪儿,他就带领歌舞团演到哪儿。为石油工人唱歌表演很少有成名的机会,但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文艺工作者沉甸甸的责任。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青藏铁路已使天堑变通途,南水北调正在火热进行中……顾不得洗去满面风尘,建设者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而文艺家的笔触和目光,仍在追随着他们。文艺千古事,浩歌唱大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