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校之本看质量

2007-10-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地处洛河之阳的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90年发展史的洛阳师范学院,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伊水洛河之畔。近年来,学校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专业水平,走出了一条质量立校的新路子,成为伊洛河畔璀璨的教育明星。

立足优势学科破解质量关

对于学校来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扬长避短,学科立校;教师为本,人才兴校;整合资源,科研强校;张扬个性,特色亮校”的发展思路,成功地破解了“质量关”这道难题。2005年,令来学校参加第四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会议的300多名同仁耳目为之一新,同时,也得到了莅临大会的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的充分肯定。

作为我国新建179所本科院校中的一员,洛阳师范学院在升本后不久便制定了《洛阳师院发展战略规划》和《洛阳师院学科建设规划》,描绘出学院改革发展以及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把学科建设摆放在龙头位置。

“一步一个脚印”,党委书记孙金锋说,扬长避短,不盲目攀比,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是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洛阳师院的前身洛阳师专,有着近90年的办学历史,曾受到原国家教委表彰,被命名为我国“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模范师专。为此,洛阳师院遴选了两批10个校级重点学科,投入300万元,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加强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每年投入1200万元进行实验室、资料室建设,使其脱胎换骨。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洛阳师院升本一年后新创办的一个非师范专业。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学校决定必须立足本地实际,高标准办学。他们一改过去师专时期那种只讲究精品课的传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学院6次承办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会议,率领代表们参观、做“导游”的全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亚太大学校长联合会秘书长邬玛利教授,参观考察了这个专业,与学生直接对话后,竖起拇指连连说“verygood!”,并盛情邀请学生到印尼、泰国实习,部分毕业生由此实现了到新加坡就业的理想。

坚持人才兴校提高科研能力

所谓大学,即是有大师也。洛阳师院的措施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实现人才兴校。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学院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把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源头和活水。然而,作为一所距离省城100多公里路的师范院校,要想吸引人才并非易事。为此,学院在“情”上做足了功夫。“事业留人,工作自然顺心;待遇留人,生活就能安心;以情留人,感情肯定舒心”,党委书记孙金锋坦言,“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一颗炽热的诚心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一系列围绕引进人才的措施在实施。重金设立“河洛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校征地100多亩,对来校工作的博士,提供三室二厅住房一套,安家费8万元,科研启动费2-5万元。近三年间,已有50多位博士“飞”到洛阳师院这棵“梧桐树”上。

举办“教学大奖赛”,创设“优秀教学奖”。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对从中产生的“教学明星”和优秀教学成果实行重奖。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三年来,学校先后邀请邬玛利、潘懋元、郭广声等国内外数十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教学,并且支持40余名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300余名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外出科研进修的教师达200余人,其中包括到美国等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进修学习。

“没有科研,就没有学科建设;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大学;没有科研,就提升不了办学层次和水平。”为此,学院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兴校”战略,把“学术共同体”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他们以校级10余个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每个学科都设有三个方向,每一个方向组建一个“学术共同体”,而每一个“学术共同体”明确一个学术带头人。经过近5年的艰苦缔造,一个又一个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共同体”初见端倪。如今,该院拥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5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03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学校还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外籍教师200余人,并拥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

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思路已初显效果。2004年,学院通过省级教学成果鉴定33项。在四年一度的河南省教学成果奖评奖中,该校当年获奖12项。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主编和参编教材、出版专著3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其中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700余篇,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3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80多项。

依托特色亮点叫响“牡丹牌”

高擎师范教育旗帜不动摇,这不仅成为了洛阳师院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也使该校很快成为河南省30余所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洛阳师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至今已有90余年历史。如今,该校在良好的师范办学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力度。成立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基础教育培训研究和教育实习一体化基地100多个。基地建在学院周边的县、乡的中学,学院的教师为基地学校培训教师,指导教研和课改,基地则接纳安排师院的学生实习,互利双赢;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更加注重教师培训工作。学院先后举办了中学校长、省市骨干教师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班,培训教师万余人,使学校成为省级“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彰显地域文化研究特色,也是洛阳师院的个性特点。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和核心,而洛阳师院就处在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洛阳市,研究河洛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2002年,该院整合历史与文博、文学与艺术、古籍整理等学科的资源,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在之后的几年里,研究中心相继完成了《洛阳古代官吏》《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洛阳古玉图谱》《洛阳考古集成》等8部著作,发表论文80多篇。2005年,河南省把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确定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洛阳师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教学质量“一把手工程”,积极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学分制,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2003年以来,洛阳师院招生生源覆盖20多个省、区,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已经毕业的两届本科生中,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7.15%和95.84%。该校毕业生因为“有爱心、留得住、教风好”,而被用人单位誉为“牡丹牌”。(刘先琴 袁瑞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