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起点 新成就 新进展

2007-10-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干旱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取得了新进展。

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比较好的稳定性。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2.1%,涨幅最高的2004年,也仅上涨3.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居于第四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0333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随着总量的增加,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6年仍保持了第四的位次。与此同时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也在缩小。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

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四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而积极的变化,中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随着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2003―2006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2006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28593亿元,为2002年的1.96倍;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0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91倍;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72倍。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的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2006年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19.3%,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4%,提高0.1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9.7%,提高1.4个百分点。说明在各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在不断增强。

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2006年城市化率达到43.9%,比2002年的39.1%上升了4.8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3―2006年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874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1125万人,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措施的落实,包括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免农业税,加大各种补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

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2003―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1%,比重继续提高。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长迅速。2003-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0%。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长8.0%,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长15.1%,邮电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28.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较快增长。2003―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6%。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的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2.2%。金融业也不断发展壮大。2003-2006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06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5347亿元,2002年131294亿元,年平均增长14.5%;2006年股票市价总值89404亿元,2002年38329亿元,年平均增长23.6%。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国家财政收入从2002年1890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31亿元,年均增长19.6%。2003―2006年财政收入增加量一年多于一年。2006年财政收入为2002年的2.05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为18.4%,比2002年的15.7%上升了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2003―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连续四年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高达35.5%。企业利润大幅度的增加、快速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随着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调整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节能减排在难度较大、困难较多的形势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连续三年上升转为2006年的下降。

青藏铁路拉萨首发列车通过拉萨河大桥(资料照片)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十六大以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连年丰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工农业产品总体上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粮食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十六大以来,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3-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历史低点逐年增加,2004年达9389亿斤,扭转了1998年后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2006年又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三年增产。其中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50亿斤,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工业生产增长迅猛,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9万亿元,达到90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57.9%,年均增长12.1%,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长速度11.5%快0.6个百分点。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仍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2006年,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及茶叶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

对外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十六大以来,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四年内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2006年17604亿美元,位次由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2003―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对外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外资数据)630亿美元,2002年为52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6%。利用外资的持续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利用外资自2002年以来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在利用外资继续增长的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付诸实施,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7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00.5%和148.7%。

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2002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大了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国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4991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35.6%;国际旅游收入达到339亿美元,增长66.5%。出境游也发展迅速,2006年国内出境人数达345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0.1%。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人数由2002年的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四位;2005年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国际旅游收入总额的3.7%,比2002年上升0.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六位。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的继续增加,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比第一位的日本少2495亿美元,随后几年差距逐年缩小,2004年少2144亿美元,2005年少639亿美元,到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反超日本191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

上海滨江大道夜景新华社发

古老的故宫和现代的国家大剧院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6年就业人员达76400万人,2002年达73740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9.2%,比1979―2002年年平均增长6.7%快2.5个百分点。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2002年2476元;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6.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在不断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比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了4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比2002年的26.5平方米增加了4.2平方米。城乡居民汽车、电脑和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底的0.9辆提高到2006年底的4.3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由28.1辆提高到44.6辆。电话普及率由2002年末的33.7部/百人提高到2006年末的63.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由16.2部/百人提高到35.3部/百人。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此外,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有智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本报记者董山峰、张玉玲根据国家统计局系列报告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