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践――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2007-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王青 我有话说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益临近,人们把关注的焦点纷纷投射在了“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上。

有人戏称:“奥运场馆建设的工程师中,完全可以组织一个‘天津大学校友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崔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李兴钢、设计项目经理任庆英,北京奥林匹克公

园总体规划中方主创建筑师周恺,“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小钧,京外奥运场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专家组组长梁应添,天津“水滴”中方设计主持人王士淳……这些奥运项目建设的担纲者都师出天津大学。他们在总结事业成功的众多体会时,无一例外都对在天津大学学习阶段受到的良好的实践教育心存感激。

探索本科教育规律 构建实践教育体系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在112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校训,把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坚持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鲜明特色。

早在其前身北洋大学初创时期,该校就提出“重视经由实验实习,以完成致知、格物、开物、成物,利于厚生之目的”的办学理念,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1915年前后该校就已有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全程性实验和实习的课程安排。即使在抗战时期迁校到条件艰苦的西北,北洋师生仍深入矿山、企业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仍秉承着这一传统,1958年毛泽东同志视察天津大学学生生产实习后指出,高等学校应“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同年在北京举办的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上世纪80年代末,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为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研究成果,他们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天津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以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注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三要素”(工程意识、研究与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方式的“三类型”(课内实验、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为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基本实践能力训练阶段、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阶段、研究创新实践能力训练阶段)为主线的“三三”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这一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专业)平台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5个校外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架设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链接的畅行通道。

改善条件创新管理 活化实践教学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化实践教育,实验条件的建设尤其重要,天津大学在这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近几年来,该校总共投入9228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使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天津大学已建成以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15个学科平台实验室为支撑的基础实验平台,充分保障了基础型实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研究与创新方法等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天津大学对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特别是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的举措,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在,每位学生都可以登录学校各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站及时了解到各实验室所能承担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仪器设备及功能,并通过“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和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预约实验类型、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

开放的实验环境不仅大大方便了学生、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也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甚至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参与实际课题研究。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的“基地式开放型的学科平台实验室”,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在暑期开学前2周开办暑期科技夏令营,对本科生开放,满足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学生自选实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的需要。这几年该校学生在“挑战杯”中屡获佳绩,正是得于实验室全面开放这项举措。

注重实践教学研究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近三年里,天津大学投入近百万元,开展“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共批准立项126项。在已通过专家验收的第一批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中,新开发或改造实验项目83项,发表实验教改论文24篇。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5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实验教材13种,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工原理及实验”等打造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该校“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建构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和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同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为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提高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创新实验教育模式的积极性。他们纷纷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发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出版高水平的实验教材。目前,天津大学共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353门,占课程总数的87.4%。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实验中覆盖的知识点数量和知识点综合运用的程度,提高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自主设计的要求,优化了实验方法和技术路径,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三要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致力于实验模式的研究及探索,在电工测量、电子技术实验中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在电子工艺实习中增加反映现代工艺流程的贴片工艺实习内容,新开设了电子线路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DSP实验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项目,其电子工艺实习项目内容和实习手段目前已处于国内前列。化工学院将化工模拟技术引入教学,在国内首创了新的仿真实习教学模式,自主开发并正式出版了高水平的《化工仿真实习系列多媒体课件》、《化工原理及实验网络课程》、《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等,现已推广到全国数十所高校使用。

现在,天津大学的教学实验可以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要求和特长选择组织实验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实验方式和特点开展实验活动。这种实验活动建立在学生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天津大学同时注重强化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力求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生产实际,使学生获得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管理手段等更加全面的认识,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得到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他们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5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近年来,天津大学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由“被动实习”向“主动实习”转变、由“提高动手能力”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由单纯“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训练,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久前,天津大学对全国26个省市的5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情况调查,其中96.9%的受访者认为天津大学毕业生“上手快”,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