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发展:有“新”才有“兴”

2007-10-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齐芳 李志伟 我有话说

一组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字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指标已达人均GDP5000美元国家的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世界第四……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日益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从普通的山野乡村,到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在共和国的每一块

土地上,人们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巨变!

科技改变大众生活

“多少年来,科技对农民,简直有些遥不可及。可现在,缓释化肥、优良品种、先进的种养技术……一项项农业科研成果就在身边,农民的收入是一年更比一年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科技局局长和自勤感慨道:“科技正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科学为人民生活服务,这是我国3500万科技工作者崇高的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说:“负责任的科学家不仅要从个人好奇心出发去发现问题,更要时刻用关爱人类的责任心去衡量所要解决的问题。”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李振声院士主要研究小麦育种。他回忆说,让大家都能吃饱饭,是促使他走上农业研究道路的最大动力。50多年来,即使在那些最艰难的岁月,他这个志向也从未改变。

“也许你并没意识到,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拉近边疆和内地距离的青藏铁路,医院里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未雨绸缪的疫苗,甚至小到我们每天都要乘坐的地铁、公交车,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网络,每天都可以看到的长安街上灯火辉煌的夜景……正是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美好!”

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谁说缝纫机是夕阳产业!安装了中科院计算所专门设计的缝制设备数控系统,它就是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接受采访时,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不止一次这样说。现代科技成果使老产业重新焕发出青春――如今,飞跃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和出口基地,那些用他们机器绣出的精美图案,正点缀着100多个国家的千千万万个家庭。

在中科院,像这样的成果转化例子不胜枚举。中科院沈阳金属所与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支65吨级铸钢支承辊,填补了国内空白;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同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出系列容量和不同参数的近15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锅炉台数在国内市场占据了2/3以上的份额,实现产值累计超过100亿元,合作企业的研发实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中科院产业化大会上,副院长施尔畏说,研究所和科技人员在提出概念与思想阶段,就要准确把握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使项目建议符合国家战略性科技需求,从而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的认可,这是保证科技活动最终能够实现规模产业化的前提。如果没有企业的具体科技需求,科技活动就很难进入中试阶段和工业规模生产试验阶段。因此,在实验室研发阶段,研究所及科技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原本抽象的国家战略需求转变为具体企业的科技需求。

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已处于较高水平。最新出炉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用一组组数字诠释了这个命题:

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34367亿元,对全部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5.5%。高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良好,2006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87.5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5891.8亿元,工业总产值21873.2亿元,工业增加值5021.6亿元,实现利润1204.7亿元,上缴利税1157.7亿元。

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07年5月,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的张庆伟在参加第十一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空间会议时表示:我国今年将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空间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物理、材料、遥感、工程设计等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合作,历来是评判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最好证明之一。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00次的成功发射,遥感卫星、气象卫星等的成功应用……这些科技大突破彰显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

在《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国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不仅基础研究有所突破,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农业、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胥和平介绍说,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持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在农业领域,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等重大农业技术成果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大型水电设备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矿藏资源领域,一批制约重点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的突破,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生态环境领域和防灾减灾领域,我们重点攻克了环境监测、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大型自然灾害的检测和预报系统。在医疗卫生领域,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技术取得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基因药物、中医药现代化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

鞍钢新一号高炉出铁现场。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照片来源:中国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