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国人为瑞士管牧场

2007-10-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瑞士阿尔卑斯山牧场。刘军摄

到瑞士旅行的人,无不为其湖光山色和田园牧场流连忘返,留下难忘的印象。无论是乘观光火车还是乘黄色的邮政车在阿尔卑斯山

区游览,游客常常会对那些独具特色的木屋、牧场、牛羊和纯朴的乡间生活充满幻想。然而,外人也许想不到的是,在这“如梦如幻”的阿尔卑斯仙境,瑞士人却越来越少,瑞士的年轻一代大多选择到远离山村和牧场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在充满田园色彩的静谧与温馨的小木屋里面的居民有许多是外国人――“外籍农牧业打工者”。

记者不久前到位于阿尔卑斯山深处瓦莱州的阿莱奇冰川采访。乘缆车翻越了几个山村,透过玻璃窗向下望,除了几位步履维艰的老人在收拾房舍和一些徒步旅行的游客外,几乎是“空镇”,就连前往著名的瑞士第一冰川――阿莱奇冰川必经之地的贝特哈勒姆村也显得冷冷清清。蓝天白云下,牛儿静静地在青青的碧草间漫步、吃草,山谷间散落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瑞士木屋。风景的确很美,可没有任何生气。在另外一个著名的旅游地萨斯菲镇,由于缺少能讲外语的旅游接待人员,就连当地旅游局的对外负责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在东部的格劳宾登州列托――罗马语区采访,当地年轻人都能讲德语、法语和英语等几种语言。聊天中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山谷外的城市中找份工作。一位山区牧民告诉记者,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活太艰苦,尤其是冬季,大雪封山断路后四周白茫茫一片,远离现代文明。尽管村里的孩子从小在这里长大,熟悉阿尔卑斯山区的农牧生活,但他们长大后还是愿意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在农牧区,人们每天经常要干10多个小时的活,如果要上山放牧、挤奶,每天还要早起晚归。艰苦的生活环境是造成农牧区人口流向城镇的主要原因。

瑞士有7500多个阿尔卑斯高山牧场。尽管瑞士是个农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但为保证国家的部分自给自足,同时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联邦农业部一直保留着农牧和渔业生产,并给予一定的补贴。随着瑞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后瑞士将农业补贴改为“保护环境补贴”。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牧区人口外流,农牧区劳动力只得由外籍劳工填补。如果没有来自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阿根廷、澳大利亚,以及新欧盟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的“外籍”阿尔卑斯人输入,瑞士的农牧业将“名存实亡”。

实际上,来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放牧务农”的外国人每个人都怀揣不同目的,他们在瑞士生活的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学习音乐的22岁学生玛丽・弗雷萨希望在阿尔卑斯山区体验生活,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汲取灵感。同样来自德国的巴尔巴拉和斯蒂凡夫妇学的是社会教育学和林学,他们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来到瑞士中部的一座农庄工作,目的是在瑞士的大山深处避开世俗的喧嚣。他们表示喜欢在山里生活,瑞士的山区尤其美,而城市在德国有的是。来自维也纳的苏珊・卡瑟学过艺术和农业,他每年夏天来瑞士“打短工”,今年是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度过的第12个夏天。她的愿望是在阿尔卑斯山寻找安静与寂寞,同时,为瑞士牧民打工挣的钱比奥地利多,一举两得。

为保持阿尔卑斯山区农牧业的生产和吸引外籍劳工,瑞士一些地区制定了劳务费标准。格劳宾登州根据瑞士的基本生活标准制定了在阿尔卑斯山的外籍从业人员基本劳务费,其中奶酪制造业的最低工资为每天135瑞郎,畜牧业为每天115瑞郎。瑞士还设立了许多招聘网站和组织,公开招聘季节工和长期工,如瑞士阿尔卑斯山人网站、阿尔卑斯爱好者组织、瑞士山地工作者组织和瑞士阿尔卑斯经济协会等。一位瑞士山区的朋友告诉记者,瑞士已经注意到山区年轻人大量外流现象,认为长此以往,山区的村镇将成为废墟。目前,阿尔卑斯山区已采取了一些促进人才回流的具体措施,如减少山区居民的税收,鼓励城镇人口在山区安家,并降低山区住房建筑和租赁费用等。一些山村开始修复老房舍,兴建新别墅,一方面作为旅游宾馆,另一方面作为“第二住所”出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