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拓展选贤任能的新路径

2007-1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晋平 我有话说

吏治清则国治,治国重在治官,古今一理。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而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深刻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领导

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作为一个执政党究竟怎样选拔任用干部,怎样有效地预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必须落实到城市、企业、农村,落实到工人、农民、干部、党员身上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委顺应形势,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围绕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落实好群众在干部选拔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了科学、简便、实用的“三票制”选任干部制度。所谓“三票制”,就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群众推荐、素能测评、差额表决三个关键环节,实行层层差额淘汰,从而遴选出最佳人选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这一做法,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从2004年7月以来,各级党委共采用这种办法选拔了800多名优秀县(处)级、乡(科)级干部。

对于“三票制”的宣传介绍虽然时常见诸报端、网络,但究竟其操作的过程如何,建立的依据何在?在实际操作中干部群众是否认同?它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要解答这些问题,就不仅需要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加以介绍,更需要从理论思考的角度加以提炼。同时,“三票制”要进一步的推广实施,既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使其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形成比较系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创新的成果,适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迫切需要。《“三票制”选“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一书的出版就回答了以上问题。

该书运用了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三个维度对“三票制”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首先,作者系统梳理了历代中国官吏选拔任用的发展过程,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干部选拔任用过程进行了评价,从而拉长了比较分析研究的纵坐标。其次,作者客观剖析了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干部选拔制度的利弊得失,拉长了比较分析的横向坐标。进而把“三票制”与当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委任制、考任制、选任制、聘任制,以及公开选拔制度、竞争上岗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凸现了“三票制”在干部选拔体制创新方面的独特之处,从现实的坐标加以定位。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三票制”的特点,立体地揭示了“三票制”的时代意义、作用和价值。

“三票制”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而是从鲜活的实践中汲取素材,从选拔干部的成功实践中吸取营养,把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证案例上。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三票制”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而且将精心制定的操作程序也全盘推出,每一“票”中的六个操作环节,环环相扣,让人一目了然。尤其突出的是第三票“差额表决票”,其实质就是把决定权交给集体,变少数人的绝对一票为全委、常委每人相对一票,有效地纠正了少数人说了算,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为了增强对“三票制”的感性认识,书中专设“个案实证”一章,采用例证和述评的写法,对郑州市“三票制”选拔任用不同类型层次的干部的具体操作实务和当前国内其他一些地方创新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沿做法,择要加以介绍,又使读者从现实操作的角度对“三票制”有一个全面的定位。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不仅是枯燥的条文、繁琐的论证,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拿来就能用的方案。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从而夯实了研究的现实基础,使研究成果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

《“三票制”选“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