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明,将人类推上快车道

2007-1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佳圭 我有话说

读张开逊先生的《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一书,常会掩卷深思。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衣服,从兽皮、树叶进步到用棉花等织成的布,现在的布是发明了纺织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的结果,但

这并没有改变布的本质。然而,我们掌中的手机就不一样了,它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是人类的发明。发现与发明不同之处在于,发现是对自然界或其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如发现氧气;发明则是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变革所取得的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现代发明把人类推上历史的快车道。在发明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人类在享受发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这常常使人变得心浮气躁,甚至迷失方向。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反思和回望,回望发明构想变为现实的曲折道路,了解从杰出的创意、经历挫折以及如何造就成功的历史,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引发对未来的展望,这将使我们重新汲取创造的精神力量。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科学史使生活在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和深谋远虑。我想,这就是作者“回望”的立意和初衷。

作者按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进程安排篇章,各章独立成篇,其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以近代科学诞生(始于伽利略)作为人类发明活动的分水岭,前6章涵盖基于经验和灵感的创造时期,是人类从250万年前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回顾。在出现石器工具到从事原始农牧业的漫长过程中开始了发明活动――人类发明了文字,可以记录思想、语言和跨越时空的交流;发明了金属或制品,提高了生产力。这6章主要是以时间序列为主线,类似于编年史的表达方式。后6章集中展现通过技术发明缔造现代社会的过程与总结――工业革命和机器的出现、电工和电子学的成就、核能和航空航天的发展――抓住产生发明最本质的领域作综合系统的叙述。这种独具匠心的撰写风格符合科学和发明的历史轨迹,使读者产生历史感的同时感受到时代气息,使书中的内容与现代人类活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该书避免用现代的观念解释过去,而是抓住当时发明的历史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背景来反映在当时人们头脑里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在于正确地鉴别该发明的时代意义。例如对代表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达・芬奇的评价。现在几乎所有的对达・芬奇的介绍都侧重于他的画作《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却很少涉及他伟大的发明。在这本书中,作者却用了较大的篇幅客观完整地还达・芬奇的发明价值,以及这些手稿对于今天的意义,并情有独钟地将达・芬奇在1487年留下的由180幅有序排列的草图手稿,作为“回望”封面和封底的背景。

作者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的背景下,对中国古代发明做出比较全面的解释。特别讲述了鲜为人知的中国发明液态生铁冶炼技术为进入铁器时代铺平了道路;深井钻探技术为获取地下矿藏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远洋船舶设计制造技术为实现大规模洲际交往奠定了重要基础等史实。作者将“中国古代发明”独立成章以示重视,窃以为应将其融入世界的发明洪流之中去接受洗礼。当然,这是仁智之见,仅供参考。

张开逊致力于传感器的研究,有多项发明获国家发明奖,以及法国、匈牙利、比利时、德国等发明奖和勋章。历任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在参与国际发明活动与评奖过程中对发明有很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也收集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和照片,使“回望”具有很高水平的撰写起点,作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特别是书中的旁注或点评,这种升华到哲学层面的感言,大大增加了可读性和思考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作者有很深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和很高的逻辑归纳能力,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阐述现代科学技术艰深的内容,语颇隽永,字多珠玑。

这是一部介绍充满大智慧,大趣味的发明历程和故事,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都会有兴趣和收获。当逢假日,摒弃杂务,沏杯清茶,手持“回望”,驰骋空间,跨越时间,美哉幸也。《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张开逊著北京出版社

德国画家丢勒(1471年―1528年)于1514年创作的版画《忧郁》(之一),画中天使迷茫的神情,表现出即将走出中世纪的人们的心境。该画高23.7厘米,宽18.7厘米(存大英博物馆)。

 

达・芬奇在一四九○年设计的弩炮手稿,他认为弩炮优于火炮之处在于不会暴露目标(存英国温莎城堡皇家图书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