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帮裁缝:期待编织新的传奇

2007-1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叶辉 严红枫 我有话说

 1906年,浙江鄞州姜山镇李玉堂祖孙三代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开设的“新记行”服装店,是红帮裁缝的服装名店。(资料照片)

日前,红帮裁缝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通过浙江省专家组的评审,并报文化部。

这意味着对红帮技艺的保护即将列入国家范畴。

红帮裁缝,中国服装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近现代服装改革的先驱。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长袍马褂的历史,开创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填补了中国服装业的一个个空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但是,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红帮裁缝正面临湮灭的危险。

近日,记者来到红帮裁缝的发祥地浙江宁波,寻觅红帮裁缝的蛛丝马迹。

红帮传奇揭开了中国现代服装史崭新一页

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赫然立着这样的校训:“修德、长技、求真、尚美”。“我们的校训是红帮裁缝文化遗产精髓的体现。红帮裁缝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份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毛大龙说。

学院有不少红帮文化的研究者甚至痴迷者,提起红帮裁缝发轫、勃兴、辉煌以至衰落的历程,他们如数家珍。

历史往往是由意外写成的。

宁波地少人多,许多人以裁缝为业。清嘉庆年间,鄞县裁缝张尚义乘船外出谋生,途遇风暴船翻落水,后被日本人救起带到日本横滨。当时的横滨有许多来自欧洲的商人和水手。凭着江浙人特有的勤奋和聪慧,张尚义很快就从西服修补中学会了西装裁剪制作手艺。不久,他成为当地的一名西服制作高手,随后开办了“同义昌呢绒洋服店”,专营西服。事业发展后,他回到家乡带出大批宁波裁缝,这些裁缝中的一部分人后又回到上海创业,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中国第一套西服就是由这些红帮裁缝最终制作成型的。西服的出现使当时许多社会名流和富商巨贾纷纷易服,徐锡麟的西装就是宁波红帮做的。

当时国人将外国人称为“红毛”,为“红毛”缝制服装的裁缝就被称为“红帮裁缝”。

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开始考虑制作适合时代和革命特点的服装。一天,他找到红帮裁缝王才运商量。王才运根据孙中山的要求,经过反复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西式服饰的优点,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套“国服”――中山装。

顾天云是继张尚义之后的红帮裁缝中又一位泰斗级人物。他15岁从宁波到上海学艺,后东渡日本,数年后又游历欧洲10余国,收集西方西服的款式和成衣技艺。1933年,顾天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西服专著《西服裁剪指南》。他认为,传统的峨冠博带、巨袖长袍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西式服装将成为服饰时尚的新趋势。

这部专著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红帮的杰出代表戴永甫、王庆和、陈明栋、包昌法、谢兆甫、江继明等都有自己的专利和专著。红帮不再是只求实利的民间艺人群体,而是一个有理论支持,名师辈出、名店林立、著名产品不断涌现,在全国服装行业中独领风骚,引领中国服装艺术新潮的主导性流派。

“红帮裁缝创立了中国服装业的五个第一: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服装职业学校。红帮发起了中国服装史上最富有革命意义的一次变革,揭开了中国现代服装史崭新的一页,‘红帮’也因此成为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一个服装流派。”毛大龙说。

在工业化大潮中衰落

宁波风光旖旎的月湖北畔,绿树掩映着一座古建筑。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服装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建于2001年。

馆长陈万丰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红帮裁缝以制作人民装、中山装、青年装为业,毛泽东的服装就是红帮裁缝、北京红都服装店经理王庭淼根据中山装改制的。

“红都”的红帮裁缝1956年由上海迁至北京。“红都”是一个专为国家领导人制作服装的服装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服装都由该店制作。当然,此时的红帮已不光制作西服,还制作中山装、青年装等各种服装。

红帮裁缝技艺高超。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和王子时,特地安排红都服装店经理余元芳参加。余元芳有一绝招,能目测量衣。数日后,3套西服送来,西哈努克穿上后非常合身。

2004年10月,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亨利・马杜在参观宁波服装博物馆后题词:“在这里,我看到了近代中国服装的演变,感到各种演变背后蕴藏的博大文化,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而没有找到的东西。”

“红帮”的历史无疑是辉煌的。但是,辉煌度尽,衰落逼近。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手工制作、度身量衣、前店后厂式的红帮技艺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上解放初期个体裁缝的消失,“红帮”陷入了困境。

2003年4月8日,由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服装博物馆发起的首届“红帮”文化研讨会在宁波市召开。研讨会上透露出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目前国内嫡传的红帮裁缝已不足百人,且都年事已高,这些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活档案和活文物正在消失,红帮技艺和红帮文化将随着这些老人的消失而湮灭,红帮裁缝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抢救“红帮”活文物

“红帮”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一的师徒传承在现代化、工业化的冲击下难以为继,虽然早在上世纪30年代“红帮”就开始办学,但解放后专门的红帮服装学校却消失了。

然而“红帮”的传统仍旧在宁波人心中保存着。就在红帮裁缝逐渐从人们视野里淡出时,宁波的服装业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猛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就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全市2000多家服装厂,年产服装15亿件套。服装已成为宁波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专家们说,宁波服装业的爆发式发展,正是得益于“红帮”文化的影响。

“红帮”的传承能否在高校进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历史重任。2004年,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海为家,放眼世界;勤奋敬业,诚信重诺”的红帮精神为办学理念的文化内核,以培育大批服务纺织服装产业的高素质技能性红帮新人为己任,深入研究“红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学一体为特征的服装职业教育实践,探索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一批批接受红帮文化熏陶的新一代“红帮”传人走向社会。

学院不但在办学思想上提出吸取红帮文化的精髓,还把红帮传人请进高校为学生传授技艺。把红帮技艺教给更多的学生,是对红帮文化最直接的保护和继承。

江继明,红帮的第六代传人,精通全套西装缝制技艺,且对红帮文化的钟爱已到痴迷程度,相继发明《快速服装放样板》、《服装裁剪三围活动标尺》等多项专利,出版了《服装裁剪》、《服装裁剪与缝纫》等著作。

为了使红帮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2003年,时任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的毛大龙,郑重把江继明请进校园,担任学院的宁波继明红帮研究所所长,对红帮文化进行挖掘总结。

目前,研究所已有7名研究人员,其中陈尚斌等5人已正式继承江继明衣钵,成为红帮裁缝的第七代传人。与历代红帮传人明显不同的是,这一代传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硕士,也有博士。

毛大龙告诉记者,学院在红帮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已取得成果,研究人员与宁波服装博物馆合作,访问了近百位红帮老人后,一部填补中国服装史研究空白的服装专著《红帮服装史》已经问世,第一篇以红帮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即将由学院委培的青年教师完成。

为“红帮”开辟新的市场

研究所成立后,为考察红帮裁缝在全国的现状,江继明率领众弟子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在北京王府井的一家服装店,江继明看到一件标价高达10万余元的西服。细问服务员方知,这套纯手工西服是红帮老裁缝做的。

这让江继明感到:纯手工的高端服装在中国仍然有市场。

这是事实。在香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红帮裁缝仍然是主宰高端西服的主力。当西服经过现代化、工业化的滥觞之后,纯手工的量体裁衣制作方式恰恰能满足部分高端顾客的消费心理――在世界的各大时装之都,高级定制,成为顶级时装的主要生产方式。

2006年春节期间,以红帮裁缝为题材的电视剧《红衣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电视剧的热播,马上在民间掀起一股“红帮”热,许多企业开始抢注有关“红帮”的商标。

江继明以自己的头像为商标,申请注册“红帮传人”服装类商标。

为适应当前出现的纯手工高档服装的市场需求,江继明建议学院开设纯手工艺服装班,请红帮裁缝进课堂指导,培养一批新的红帮裁缝。

各方的努力已经看到了收获的希望。具有红帮“优质基因”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2006年毕业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李雯,因设计了一件既传统又时尚的唐装而同时被3家服装企业看中。

今年夏天,宁波市第一家纯手工的高级定制西服店已开张,裁缝便是红帮的传人。

“红帮裁缝不会消亡,红帮精神不会消亡,红帮文化更不会消亡!”毛大龙充满信心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