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人在非洲

2007-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马晓毅 我有话说

身着中国产服装的非洲女孩。

中国人在非洲不是近几年或近几十年的事,其有文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的

时候,只不过那个时候,中国人来到非洲更多的是匆匆过客。时光如梭,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制度在非洲大陆上的土崩瓦解,几十个独立的、黑人当家作主的非洲国家诞生了。非洲兄弟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拥有共同命运的中国人民的欢呼与支持。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还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的战略决策,随着以坦赞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援助非洲的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义无反顾地来到非洲,他们顶烈日,战瘟疫,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风餐露宿,在那原始的旷野上生生建起了非洲的铁路大动脉,建起了连中国当时都很少有的体育场和办公大厦。那个时候,来到非洲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内百里挑一、根红苗正的优秀先进人物,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中国人让非洲兄弟感到是那样的特殊,那样的崇高伟大,在西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兄弟从而没有见过这样扎实肯干、不知疲倦、不畏艰险、亲切友好的外国人。“毛泽东、中国”,让非洲兄弟一提起来就肃然起敬,“中国人,拉菲克”,“拉菲克,中国”,从而使“拉菲克(意为兄弟)”一词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非洲人只要一说起“拉菲克”就知道指的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好印象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几乎是中国人的“专机”

一登上从北京经印度首都新德里飞往亚的斯亚贝巴的飞机就让我们吃了一惊,飞机上的乘客除了一部分非洲朋友,还有一小部分到新德里的印度人,80%以上都是我们的同胞,从他们的装束、行李、年龄上可明显看出其中一部分是有组织的出国工人团队。他们清一色的服装,一样的行李,年龄在20岁到30多岁之间,有人带队,专门办手续。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到非洲各国干工程的,有修道路的,有搞矿山的,有搞建筑的,还有开采石油的,四川、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哪里的人都有。还有一部分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体跑贸易的,一般两三个人一伙,推着大包小包,穿得花里呼哨。记者看到有两个东北小伙子,好像是第一次出国,带着一大堆行李,行李是一个大纺织袋,都用胶带缠严实了,看上去每件行李都挺重,一个人搬着费劲,两个人托运十几件行李。由于不懂如何办理登机手续,屡屡遭到机场小姐的白眼,但最后,他们也按时出现在登机口。

记者在飞机上暗想,这哪里是平常的国际民航班机,简直快成中国人的专机了。登上飞机伊始,记者就感到一股热腾腾的非洲热,中国人像潮水一般涌向那里。在非洲采访的这几周时间里,更加印证了记者的这个感觉,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潮正在非洲涌起。

中国人在非洲

以记者本人观察,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目前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中国官方驻非洲各国的派出人员,有使领馆外交人员,中国政府派出的援助机构,有医疗队、维和部队和工程顾问等,总之凡是国家派出的公务人员都归于这一层次,他们只占在非洲中国人的一小部分。

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中国援建工程和中国各大公司派出的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人员,大概占非洲中国人的30%-40%左右,不同的国家人数可能有所不同;以记者作过调查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来说,坦桑尼亚现在大约有三万中国人,其中万余人属大公司派出人员,赞比亚的中国工人占的比例可能高一些,那里有我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开发区,200余家中国企业已在那里落户,坦桑尼亚由于拥有港口,贸易发达,工人的数量比例可能就要低一些。

第三个层次主要是大批的普通中国人,他们带着自己的资金和商品还有技能,跨洋渡海来到非洲。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国家对非洲的重视和投资的扩大,随着国内民间资本的壮大,大批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寻找致富的机会,他们如同不断顺势而上的潮流,一浪又一浪,流向海外,流向一切有机会的地方,这种潮流完全是自发的,大胆的,有时甚至是盲目的。

不同的中国人有不同的际遇

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在非洲的际遇是不一样的。

在坦桑尼亚一家中国援建的纺织厂,由中坦双方合作经营,中方派出数十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全部来自国内南方某省一个纺织工业发达的城市,他们每三年轮换一批,每人平均收入一月大约有一万元人民币,但他们并不满意目前的收入。记者采访时他们反复强调,如果在国内他们挣得比在国外多得多,国内许多与他们同级别、同年龄的人,许多人都比他们挣得多、提拔得快。在这里,远离亲人,过着集体化的生活,唯一的想法就是“这是国家的需要”。

在赞比亚有一家中方独资农场,拥有600公顷土地,是中方在数年前买下来的,几经转手后,现由国内两家公司合资经营。公司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黑龙江农垦局招聘了一名年富力强、略懂英语的干部当农场场长,配上了一对夫妻分管财务和机务,还有一位管后勤,总共四名中国人,就管起了整个农场。农忙时,农场聘有60至70名当地工人,农闲时也有30到40名工人。从农场建立起,农场就赚钱,高的时候一年赚50万到60万美元,低的时候一年赚十几万美元,比起20万美元的投资,这是很好的回报。四名中方管理人员年收入固定工资在12万元人民币,按合同他们如果赢利,还将分成,赢利越多分成也越多。所以,记者在采访时,感到他们的心气很高,热情很高,场院里堆着小山一般的小麦,正在装车外运,田地里正准备播种玉米。新的圆喷设备刚刚安装就位。这位场长表示,非洲有的是土地,地广人稀,荒地有的是,天气又好,而且病虫害少,水源充足,只要勤奋,就有好的收成。现在在非洲投资农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需20万美元就可以在赞比亚买400公顷耕地,投资回报率很可观。他尽管对农场的生产感到满意,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虽然每年他可以有不错的收入,但短短的三年任期,却让他不愿对土地大量投资,只是想着他这三年能有个好收成,完成上交任务,自己也有所收入就行了,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划,因为这个农场不是自己的。所以,尽管这个农场赢利,但每一批管理人员都是短期行为。他表示,等他三年任期结束了,他不打算回国,利用这几年的收入在赞比亚买一个农场,自己当一个真正的农场主。他特别提到,附近的几家白人和印度人开的农场,他们的农场由于是自己的,所以经营得特别有章法,有规模。

更多的中国工人来自农村,他们大多由用人公司通过国内专门机构雇用而来,在非洲各国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修建、工程建设、矿山开挖等技术性较强、有时间性、较艰苦的工作。他们来到非洲后,一般是同乡在一起,有负责人或工头负责各项涉外事宜,独立吃住在一起,从不或者很少与当地人接触。这里面有诸多因素,其主要的因素是语言不通,有的出国许多年对当地情况还是不了解。促使他们远离亲人能够在非洲工作下去的决定因素,是他们的收入还说得过去。他们每月收入大约在800美元左右,半年能有三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个数目对他们还是有吸引力的。所以,记者在回国的飞机上,问一位完工回国的民工时,他很朴实地说,到非洲虽然很苦,但半年能有三万元左右的收入,还是值得去的。中国人就是这样,只要能挣钱,再苦再远也能去。

在非洲的中国人当中,自发而来的普通中国人占大多数。据记者调查,这些中国人百分之九十是最近三、五年才来到非洲的,他们大多从事进出口贸易,从中国向非洲出口生活用品和某些生产设备,从非洲向中国出口木材、金属。记者碰到这样一位女士,她是昆明人,十几年前为了爱情跑到法国,生下一个中法混血儿以后,又独身跑到了澳大利亚,五年前她带着孩子来到非洲,先是在洋人开的酒店里当大堂经理,后来看到来非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她就辞职在当地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家中国餐馆,专门接待中国人,并利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当起了中国人的导游。近两年她看到国内贵重硬木价高紧俏,就在非洲做起了木材生意,每个月经她手发往广州的木材集装箱就有十几个,生意是越做越大。

有一位来自山东威海的商人,今年50岁不到,他十年前有了些资金后到海外发展。先是到了菲律宾,在马尼拉干了几年,由于当地政局和治安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003年“非典”以后,他听朋友说非洲有机会,就带了不到50万元资金只身来到达累斯萨拉姆,先是做汽车修理厂,效益不错,接着又开了第二家修理厂,资金回收得很快,然后开始试着批发进口中国的摩托车,销路相当好,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他的资本就滚动到两千多万元,现在他已拥有好几家企业,解决了数百人的就业,成为税收大户和当地有影响的商界人士。

在来到非洲寻找机会的中国人当中,也有不少没有挣着钱的,还有赔了钱的。记者在回程的航班上,就碰到华东某省的几个渔业工人,他们是被大连的一个渔业老板雇到西非打鱼的。渔业老板有十条渔轮,他们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半个月,工作十分辛苦,但收入微薄,每个月只有三四百美元的收入,与公司当时的承诺相距甚远。他们一来就发现上当了,但合同上规定,中途无故辞职回国,机票自理,还要罚款,在远离家乡数万里的西非,他们只好忍受了半年之后,回国不干了。

中国人的非洲路与非洲朋友的忠告

达累斯萨拉姆中华商会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非洲地区,真正拥有经济实力的一部分是西方人,还有一部分是印度、巴基斯坦人。这些印巴人百余年前随西方人来到非洲,非洲各国独立了,西方人走了,他们没有走。印巴人目前掌握着非洲大量的土地、矿山、工厂、商业、物业,但是,在国际上和当地却从来不曾听见有谁说印巴人是非洲人的威胁,这真是奇怪的现象,值得研究。

他表示,目前在非洲,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大,中国的援建项目也越来越多,非洲人的生活用品70%以上是中国产品,中国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与过去很大不同的是,这些影响是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形成的。大家可以想一想,非洲人每天用的、穿的、吃的都与中国有关,这将是多大的影响,而且,不少中国人赚了钱以后,并不马上拿回中国,而是投入当地,不是买房子就是买地买矿山,这将给来自其他国家的生意人带来多大的压力。他们担心中国人来了要重新洗牌。

这位会长还认为,中国人到非洲来谋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条件:一个是非洲与中国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随着去年中非论坛的召开,胡锦涛主席对非洲提出的八项主张得到非洲各国的热烈欢迎。中国40多年来对非洲无条件的援助赢得了非洲各国的尊重。非洲人对中国人很友好。第二,中国的技术和产品适合非洲,非洲作为欠开发地区,对西方的产品买不起也用不起,而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物美价廉,技术无保留地转让,花费不高,很受非洲人民的欢迎。第三,非洲气候良好,资源丰富,急需发展,机会很多。

当然也存在不利因素:中国人辛苦惯了,工作起来没有时间观念,生活很节俭,当地人对此非常不适应,在文化上产生冲突是常有的事。不少中国人由于不适应这种文化冲突而回国。第二,一些地方办事拖拉,小费成风,一些中国人对此也很不适应。第三,非洲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信息不通,道路不通,远离现代社会。

记者在赞比亚采访了赞比亚政府信息与新闻部长迈克・穆仑戈蒂先生,想听一听他对中国人的看法,以及对中国人有什么忠告。

穆仑戈蒂表示,中赞友谊很多年了,今年春天胡锦涛主席的来访更是加深了这种友谊。近年来,随着中赞经济往来的迅速增加,来赞比亚的中国人非常多,他们为赞比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两种文化和习惯的不同,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华人当老板的公司当地工人工资过低,工作时间过长等等。他表示,非洲国家虽不富裕,但法制健全,希望中国人的法制观念要强一些。非洲人对中国人都是很友好的,只要他们能讲英语,没有种族偏见,就能与我们非洲人沟通。与当地人通婚也是自由的,只要尊重当地法律和民族习惯,在非洲生活是受欢迎的,希望中国人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多数非洲国家都有劳工法、最低工资制、养老保险金制度,希望经商的中国人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有关规定,尊重所在公司的工会,不要无故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按时发放工资。摄影马晓毅  

坦赞铁路的起点――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