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大名著电视剧怎样重拍

2007-1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国平 我有话说

1986年版《西游记》剧照。(资料照片)

可以预计,2008年的中国电视市场,将因为四大名著电视剧的重拍而高潮迭起。

经过再三斟酌,导演李少红决定接手执导《红楼梦》,尽管她明白这是块“烫山芋”。几乎在同时,同为“第五代”导演干将的吴子牛,也开始为重拍《水浒传》而忙碌。早已宣布要重拍《西游记》的张纪中,也在近期陆续公布主要演员的名单。《三国演义》的重拍方借第九届四川电视节举办之际,主动营销,又邀请到两家新的投资商加入,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这些消息对外发布的同时,由电影《青春之歌》重拍的同名电视剧在部分电视台播出,立即形成收视热点。之前,香港经典电视剧《上海滩》被大陆导演看中,由黄晓明、孙俪、李雪健等演员进行了重新演绎。而金庸小说《鹿鼎记》的重拍作品早已摄制完毕,正在等待最佳播出时机。

一时间,电视剧的重拍风潮乍起。人们不禁思忖:这股风怎么就突然“刮”向了四大名著?这样大规模的重拍是否有必要?观众与市场是否能够接纳?

重拍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方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把四大名著看成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救命稻草”。据他观察,在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故事的来源会出现严重匮乏。这个时候,四大名著经常被“委以重任”,来充实当下的文化力量。

重要的不是故事中讲述的年代,而是故事被讲述的年代。李道新认为,四大名著不约而同地被重拍,与目前传统文化领域的“国学热”有一定关联。他说:“这可以看成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方式。”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对此表示赞同,“这表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慢慢培养出了一种文化自觉”。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说《红楼梦》,读者不仅仅关注它的情节,也非常关注它所反映的传统习俗、建筑及饮食等,其中的诗词歌赋就让很多文学爱好者着迷”。

四大名著电视剧的重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迷恋。事实上,仅仅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都立即引起观众的广泛兴趣。这次集中重拍,可以视为这些节目的内容延伸。

同时,四大名著电视剧的重拍,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内在呼应。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典型代表,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为全世界华人所熟悉。重新讲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所有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讲红楼”、“品三国”引来舆论的热议,也引起了市场投资商的兴趣。刘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同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催生一批大制作的情况类似,电视剧产业也在呼唤“大制作、大题材、大阵容”。经过一番摸索,创作者发现,最符合这三个条件的,还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四大名著。另外,由于四大名著的广泛传播,重拍作品不仅在国内会有可观的市场预期,而且在海外营销上也应该会有不错的成绩。为此,《水浒传》重拍剧组还打算选用日本或者韩国演员,导演吴子牛的解释很直接:“这主要是考虑到全球市场。”当然,他也要求日韩演员最起码应该对《水浒传》非常热爱,并且可以用中文说台词。

尽管旧版四大名著电视剧没有邀请外籍人士出演,但还是占据了中国电视剧的海外营销历史上的半壁江山。截至2003年,《水浒传》在海外的销售额就突破了400万美元,《三国演义》则达到了690万美元。这样的成绩在当前电视剧市场上也算不俗。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告诉记者,不管是从政治角度、文化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考察,四大名著电视剧的重拍都有其内在依据。他说:“这些重拍作品是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记录方式,都会成为历史的备忘。”

应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

对于四大名著电视剧重拍的“扎堆”现象,刘军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并不完全成熟,对大制作的“吞吐量”毕竟有限。按照现在的拍摄计划,这四部作品基本上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同时进入市场。为了争夺观众,实现最大规模地盈利,各方很有可能展开恶性竞争。

其实这种竞争已经有了苗头。大制作需要大阵容支撑,现在,各方在演员以及其他主创的选择上,都开始暗暗较劲。更大的竞争,预计会出现在日后的播出档期上。哪一部作品提前播出,就意味着赢得了市场先机。但是,在明年的电视市场上,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绝对主角。假如这些重拍作品推延到2009年播出,又不符合电视市场发展规律。于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就是“赶时间”。

李少红明显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到年底才能集合演员进行培训,预计过完春节就开机,希望在奥运会召开之前拍摄完毕。对于这样的安排,她不禁感慨道:“时间太紧张了。”

据旧版电视剧《红楼梦》制片主任任大惠回忆,当初《红楼梦》的拍摄,起先是一个月拍一集,后来是一个月拍一集半,临结束时差不多一个月两集。而且,为了让演员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内在精神,剧组分别在1984年4月和7月举行了两期培训班,上课的老师是王昆仑、沈从文、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曹禺等文化大家。可由于拍摄条件的变化,目前一个月拍一集或者两集都不现实。但“慢工出细活”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则,刘军就担心创作者为了“赶时间”而忽略细节,“萝卜快了不洗泥”。

李道新也担心,商业利益的驱使可能使一些重拍作品成为“急就章”。他告诉记者,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创作者更要沉下心来,进行艰苦的艺术创作,“四大名著是传统文化经典,创作者只有对它们有相当的研究,才能在拍摄过程中挥洒自如,把名著的‘味道’也就是其内在精髓展现出来”。他希望重拍的作品不能只在技术运用上寻求突破,实质上则成为“名著的连环画”。

对此,旧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有过教训。她在1998年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拍摄内容进行了补充。在此过程中,她加入了特技元素,在画面效果上让神话色彩更为浓烈,但结果让她并不满意。她认为,按照现在的标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在制作上有些“小儿科”,但还是让人百看不厌,主要是因为它把握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成功塑造了集猴气、魔气、人气、仙气于一身的孙悟空形象;一是坚持“情是戏之魂”的创作原则,在貌似闹剧与喜剧之间讲述家国情、师徒情、儿女情。而这两点恰恰是《西游记》最动人的地方。

“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

重拍需要“沉下心来”,因为重拍需要超越。重拍有时被看作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因为“先入为主”是人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在一个文化发展不够充分的年代,一部成功的作品会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温馨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不能被轻易打扰。重拍就会勾起人们的“记忆”,进行细致的对比。要想真正赢得观众,重拍的作品就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内涵。

对此,李少红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每一次的诠释都一样的话,就不必重拍了。每一次都应该给大家一个新的发现,就像人生的过程中,不同时期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道新认为“新的发现”应该有一定的尺度。他举例说,一些“红色经典”曾经被重拍,但是没有真正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心理预设,出现判断失误,结果招致反感。四大名著的重拍不能重蹈覆辙。尽管重拍的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但不少业内专家还是对其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主要源于对几位名导的认可。“他们中有‘第五代’导演群体的干将,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艺术立场和价值尺度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准,相对而言他们更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尹鸿说。

即便如此,李道新还是不免有些失落。他告诉记者,四大名著时常担纲起“救命稻草”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建构关于当下生活的经典故事了”。他期望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通过艰苦努力,“创作出具有强大艺术想象力和叙事张力的当代经典”。而这恰恰也是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方针的内在要求,比如十七大报告就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同时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这样写道:“《亮剑》、《历史的天空》、《金婚》等原创作品的热播告诉人们,与其频繁向经典‘借光’,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如此看来,为明天创作新的“经典”,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真诚期待。

新版《红楼梦》主要演员海选,吸引了众多选手报名参加。(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