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节水农业富粮农

2007-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平 我有话说

东三省素有“粮仓”之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左右。记者日前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赶赴辽宁、吉林、黑龙江采访时了解到,东三省积极探索干旱地区节水灌溉有效途径和办法,建设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业用水紧张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灌区种粮农民由此增加了用水效率、降低灌溉成本,收入

明显增加。

节水使亩产增收100斤

58岁的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村村民王振清,指着通往自家水稻田的水泥渠告诉记者:“以前这是土渠,渠里长满了杂草,来水慢,家里12亩水稻要用水时只能等。自从节水改造后,插秧时间能提前5至10天,产量也能上去了,一亩田能增产100斤呢!”

王振清的水稻田属于辽宁省石佛寺灌区,2001年3月石佛寺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改造项目被批准立项,到2002年4月竣工,目前的灌溉面积达到10.1万亩。石佛寺灌区管理处主任温长岭介绍说,改造后由于调配水能力增强,水田插秧时间由改造前的25天减少到15天,轮灌周期也相应缩短,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抗旱能力,在用水高峰期避免了争水现象。据测算,改造后每年每亩可增产粮食50至60公斤,节水200至230立方米,综合效益可达到每亩110元。

粮农开着轿车到田头

与王振清相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洮儿河灌区农民吴贤日,家有农田三垧(一垧为15亩)。原来,灌溉用土渠,而稻田又处于末级渠系,农忙时水基本上流不到他家的地时渠里就干了,这三垧地非但没让他发家致富,反而让他很是苦恼。

后来,灌区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改造,土渠变成了防渗渠,末级渠系也是畅通无阻。吴贤日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灌溉时间缩短了不说,灌溉成本也降低了,而且由于水质比原来好,稻田每亩增产150斤到200斤。“近年来,国家实行政策性免税,粮食也有保护价。”吴贤日看中了这些好条件,一下子承包了9垧地。如今,他的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0多万元,家里添置了小轿车,每到农忙插秧季节,他都是开着轿车到田头去,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在洮儿河灌区,和吴贤日一样的农户大概占到20%。洮儿河灌区建设管理局局长任陶海介绍说,近3年来白城市连年大旱,洮儿河灌区却赢得了3个丰收年,2007年灌区内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460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要高出2000元,农民致富说明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是成功的。几年来,灌区共完成干、支渠防渗衬砌近72公里,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60,年可节水2400多万立方米。

控灌技术增产显著

44岁的黑龙江省庆安县勤劳镇勤俭村王窑屯村民周武义种了几十年水稻,在他印象中,“水稻,水稻,水足了才能出稻”。2005年开始,他种的二垧地用上了一种全新的“控制灌溉”方法,种水稻有时候竟然还需要“旱”着。

“一垧地大水漫灌水费要540元,用了控灌技术降到200元;省了水费不说,而且用控灌水稻还不倒伏,水稻长得又好,颗粒大,能卖个好价钱。”周武义告诉记者,当地有一首打油诗通俗地解释了这一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返青地湿润,田干裂细缝;孽初建水层,汪水不露泥;孽后需重控,田干裂粗缝;降雨巧利用,节水促调控;黄熟防早衰,灌次结束水。

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中心站站长郭彦文介绍说,周武义所指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要,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简单说就是在水稻插秧等需水时节,田里有水;在非关键需水期田里是没有水的。水稻控灌技术工作的增产效果明显,每亩可增产10公斤左右,同时,控灌灌溉水量大幅减少,减少了提水动力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