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粹”寻找潜在观众

2007-1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文 我有话说

10月下旬,记者跟随中国京剧院赴上海、杭州参加“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这是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一种。演员敬业的表演、观众热烈的掌声,令人印象深刻。反观现实中京剧艺术

在市场上的举步维艰,不禁引人深深思考。

火爆的校园公演

10月25日晚,上海松江大学城东华大学。这是中国京剧院今年在上海高校的第二场演出。场面火爆,800余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两边的过道里也挤满了学生。

“京剧的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它通过表演把环境介绍给观众,透过有限的舞台表达无限的生活。”开场之前,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剧目,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简短地介绍了京剧的相关知识。

精彩的演出让学生们大呼过瘾。《御马监》里,孙悟空凌空翻出一个筋斗,场内一片情不自禁的赞叹;《赤桑镇》中,演员们用京剧特有的唱腔把吴妙贞的悲伤、包公的痛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处,掌声四起;《图兰朵三猜谜》中,卡拉夫和图兰朵出场,华美的服饰引起了学生的惊叹,“太美了!”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演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剧团付出了极大努力。吴江院长介绍,公演前,中国京剧院做了认真的准备,选表演上也下功夫进行了必要调整,饰演孙悟空的徐孟珂告诉记者:“我们把一些动作放慢了,为的是让大学生更好理解京剧的程式、身段等语言。”

艰苦的演出之旅

每天一场,校园巡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疲惫使演员原本浑厚清亮的嗓音变得沙哑。舞台上大功率灯光的热辐射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记者与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黄炳强同住一屋,每次演出完毕,他脱下的里衫都被汗水浸透了。舞美人员也非常辛苦。如果是晚上7点开演,他们上午十点就得出发去学校装台,调试布景、灯光、音响,足足要三四个小时的工夫。演出完后,他们还得立即卸台,往往得忙到晚上一两点才能返回驻地宾馆

由于国家给的补助不多,而演出的车旅费、住宿费、餐费都得从中开支,所以进校园演出,经费上特别紧张。在杭州,为了联系比较实惠的旅馆,剧团的刘先玲去打前站。他看中一家三星级的旅馆,对方要价每间每天240元,他没敢订,最后定了一家每间每天150元、包三餐的连锁旅馆。

困境中的京剧普及

精打细算折射出京剧的现实困境。“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目的是为了在大学生中播撒爱好京剧的种子。院长吴江说:“一边讲一边演,让学生通过立体的、通俗的方式了解京剧,这些工作看起来没有什么直接的效益,但实际上是在培育市场,使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和喜爱中国的戏剧文化。”

演出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有学生形容:“上座率比最火的欧美大片还高。”但面对此景,吴江却还是有些悲观,他说:“这只是杯水车薪。现在演员有和观众见面的愿望,观众也有对京剧的渴望,但实际情况是,京剧团的演出机会并不多,观众观看京剧的机会也并不多。”吴江认为,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连接出了问题”。

谈起京剧普及的困境,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认为:“京剧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境遇,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生了危机。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

未来的观众培育

吴江说:“传播京剧等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中国人民的头脑,意义重大。京剧的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观众与演出之间的脱节,解决办法之一是改善传播方式和观念。”

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徐孟珂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京剧普及如果能从小学抓起,效果会好很多。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不了解的文化现象。”吴江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规定以及教学大纲,把古文、唐诗、宋词、元曲、民乐和近现代戏曲曲艺等内容深入浅出地编入教材,“使青少年学生有机会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至于是否喜欢或深入钻研,就不必强求了。仅上海而言,如果150万中小学生中有10%能够成为戏曲爱好者,也有15万人,这个数字就不得了。”他建议,报章、广播、电视等媒体应设专栏或专门频率、频道进行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报道和播出,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或随行就市,剧团、剧场也应有计划地安排宣传和演出,与民间社团、票房、学校加强联系、交流。(题图为学生在后台参观本报记者谢文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