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7-11-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

崔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中国学术一直遭受问题贫困。对问题观念的专题性反思表明,问题由一个提问概念和一组认识对象内容构成,因而抽象的概念思维方式具有拉动提问的巨大力量。据此,思维形式

绝不是没有认识价值的纯粹认识个性,相反,正是决定认识潜力的一种重要思想品质。根据提问概念的不同性质,提问分化为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它们构成完整的提问方法体系。生活提问的认识对象内容具有现实存在性,提问概念是一种以现实存在为内容的生活关怀;逻辑提问的概念只有在逻辑思维中才能产生,所关怀的是存在的理论关系,而且不论认识对象内容是抽象观念还是感性经验内容,它所追问的都是它们之间的存在构成的逻辑关系。其中,逻辑提问以其一致于抽象概念思维的本质而具有更大的力量,同时大幅提高问题的质量。

技术风险的现代性反思

张成岗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七年第四期撰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经常要面临技术风险难题。技术系统的紧密结合性与复杂相关性决定了技术风险出现的必然性。就理论层面而言,局限于二元论思维的思维误区会导致依靠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认识论循环。事实上,从技术实践背后的自然观设定来反思技术风险会开启新的视界。现代性的演进伴随着人类控制与占有自然的过程,当代的技术风险恰恰反讽式地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控制与占有。因此,构建以技术系统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走出技术风险社会的迫切需求。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

彭国翔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七年第四期撰文指出,二十世纪以来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在引入西方哲学的观念资源来诠释和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的意义上,其基本的研究模式与其使用“反向格义”来指称,不如以“援西入中”来描述。把西方哲学“援入”中国哲学研究的正、负两种模式各具特点,效果亦不相同。对于作为一门“比较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来说,西方哲学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资源”。中国哲学当下和将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应当是“去西方哲学化”,其诠释和建构恰恰需要与西方哲学甚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深度互动。如此才能真正避免那种“以西解中”的“单向格义”,从而在“以中为主”的“中西双向互诠”中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