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交钥匙”工程

2007-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侯宏虹 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四川大学与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实施了料浆法MAP大型化装置“交钥匙”工程,四川大学组织了涵盖所有相关专业的技术创新队伍展开技术攻坚,动员和组织了30多个设备制造厂、3个国家级大化建公司、40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和化建安装工人,用6个月时间胜利完成了以前不敢想象的“交钥匙”工程,

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年产20万吨料浆法粉状磷酸一铵大型装置。川大―瓮福20万吨/年粉状MAP装置国产化系列技术的成功开发加速了我国磷铵工业集约化发展,改变了依赖进口磷铵的被动局面,体现了四川大学化工学科的整体科研实力,尤其是在磷化工产业方面的突出优势。同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和校企联合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的飞速发展。

四川大学与贵州宏福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企业的不断崛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大环境下,四川大学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自主创新战略,明确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1年,贵州宏福公司为抢占磷化工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决定实施与四川大学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双方都能够从创新的高度统一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为成功合作铺垫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双方构建起了权责明晰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即由贵州宏福公司提供资金、条件并负责市场,由四川大学负责技术创新直至产业化全部环节,包括设计、设备试制、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工培训、试车直至达标达产转入正常运营。这一新的产学研联合方式规避了过去技术转移过程由于多环节、多层面而潜在的非技术性风险,产业方与研发方责任明晰,双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四川大学―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成效显著、值得推广的创新模式。这种创新合作模式及其产生的巨大效益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贵州省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优势互补是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前提

院校以其具备的较强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企业由于具备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支持与市场前景。双方利用各自优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拥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院士9名,2006年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在科研、开发、师资及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化学工程方面拥有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磷化工研究方面是国内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取得了多项相关方面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是集磷矿采选、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工生产、科研、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主要产品宏福牌磷酸二铵、磷酸一铵均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合作双方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形成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互惠共赢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互动力

只有互惠共赢,才能保证所有产学研的参与者的积极性。院校通过科研开发,取得新的成果,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和能力,并获取酬金。而企业将成果产业化后,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川大学与贵州宏福公司通过探索确立了项目承包制,四川大学负责技术创新直至产业化的全部环节,所有经费由贵州宏福公司提供。双方实现利益共享与合理分配,为产学研合作的落实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关键。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可充分调动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四川大学―贵州宏福公司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确立了贵州宏福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构建开放式发展平台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保障

建立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可以广泛整合及利用社会资源,吸引社会上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充分发挥“外脑”的作用,增强和加快企业原始性创新能力及速度。

宏福、川大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的标志是2002年7月9日“四川大学―贵州瓮福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的成立。该中心旨在建设一个具有真正实力的磷化工研发、人才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现川大与宏福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2004年,该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成为我国磷化工行业技术研发和辐射的主要基地。

四川大学与贵州宏福公司产学研结合的精妙之处,在于双方对自主创新理念的融会贯通,并巧妙地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了学校科研创新和教学的大跨越;其可贵之处,在于其能自觉置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循环中,并始终沿着为国解忧、肩挑大梁这样一种思维轨迹延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